索引号
691794937/2025-12175
主题分类
教育 
发布机构
随县教育局
发文字号
随县教发〔2024〕53号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4-12-16
编辑
审核
张紫梦
随县教育局关于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场)中心学校,直属各学校: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我县体教融合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及省市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我县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现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随县教育局

2024年12月16日


随县教育局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我县体教融合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及省市等相关文件精神,现就加强和改进我县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守正创新,深化课程改革

1.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科学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严格执行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九年级每周3节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的基本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或体育特色学校可以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优化体育课程教学,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切实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2.强化优化学校活动课程。严格落实“三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这是刚性要求。“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要确保时间到位,确保质量到位。每天上午统一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进行体育特色活动,真正落实“阳光体育”“活力大课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活动时间积极组织体育社团活动,将活动优化成特色课程。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探索形成趣味性、生活化、融合性体育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升体育兴趣,培育体育特长。

3.建立健全体育竞赛体系。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教联体协作区联赛、县级选拔赛为一体的全县中小学竞赛体系。鼓励幼儿园每学期举办一次趣味性亲子运动会;各中小学每学年举办一次运动会(体育艺术节)。全县每年举办一次青少年阳光体育系列赛事活动,组织参加青少年体育夏(冬)令营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

4.创新创立体育教学模式。紧紧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雨雪天在教室上好《生命与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讲授、交流为主;晴好天气在运动场以活动训练为要,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新模式,以“教会、勤练、常赛”为环节抓手,日进日新,持续推进幼小“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让广大学生真正喜欢体育,爱上运动,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运动特长,引导学生养成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5.因地因校打造体育特色。采取整体推进与典型引领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县范围内遴选一批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师资齐全、体育传统特色明显、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小学进行试点优化,打造“体育特色学校”。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目标组成学校“体育特色社团”、“体育特色运动队”,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构建体育特色课程,培育体育特长人才,储备体育好苗子;构建“小初高”一体化培养体系,畅通体育特长生升学渠道。

二、开放包容,加强体教融合

6.以体育心,加强与心理教育融合。坚守“健康第一”理念,以体育心。通过丰富多彩、活泼灵动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既强健体魄,又强健心灵。要改变僵化庸懒的体育教学方式,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育之中,从而化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托举强大稳健心灵。

7.以体育人,加强与德智美劳融合。坚守“五育融合”理念,以体育人。加强与德育相融,涵养正气,培根铸魂;加强与智育相融,涵养才气,启智润慧;加强与美育相融,涵养灵气,体美合一;加强与劳动相融,涵养底气,化育耐力。学校既要“五育并举”,更要“五育融合”,把体育作为润滑剂,形成五育圆融的充满活力的学校教育新生态,从而实现五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8.以体为桥,加强与家校社村融合。以体育为桥梁,把学校体育运动和家庭生活运动、社区村镇康养运动连接贯通,构建全域全民运动的协同机制,形成家校社共建共生,共育共享的体教融合的教联体。加强家校社和部门的资源整合,在青少年赛事体系、业余体育训练、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裁判员培训与指导等方面寻求合作、共享;加强与社区、村镇、绿道、公园等公共体育场地联络,让学校的运动项目开放延伸;加强与城镇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场馆(各类球馆、武术馆、舞蹈类)的合作,让专业性团队引领学校体育活动开展,按程序报备或申请,引进当地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拓展社团、俱乐部进学校,指导学生社团特色活动。

9.以体为媒,加强与营地研学融合。体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体育专业性指导,高中阶段体育特色发展之路应在高校对体育特长生的选才招录政策背景下探索前行。与高校对接,与体育学院研学基地、营地对接,获取优质体育资源,加强与高校体育学院和拓展营地交流融合,让高校的体育社团与初高中学校的体育社团对接,让高校的体育精英和教授进入中学指导,让师生开阔眼界,看到体育高端人才培养的远景。要与高校签订体育生源基地协议,畅通“小初高”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

三、夯实基础,改善办学条件

10.配强培优体育教师。配足配强专兼职体育教师,建立体育教师和县域体育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优化体育师资培训体系,加大培养力度,有效解决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探索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练员、体育教师的制度,探索教联体内的体育专业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强化体育专业教师从事体育教学与管理,热爱体育,不轻易转岗;中小学体育教师每三年至少参加一次专项业务培训,增强体育教学与训练能力。

11.改善优化场地器材。落实体育设施配备规范要求,建好必需的场馆、专用教室,满足教学需求,建立器材补充、维修、更新机制,到2025年底,县域内所有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配备率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乡村学校新建、改扩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要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做到一次性建优配齐。

四、扩优提质,完善评价机制1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围绕体育课程三大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各学校要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建立学生日常体育教学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体质健康档案,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重点的“监测—评估—反馈—干预—保障”的闭环体系,要完整、有效地完成测试数据上报工作,研判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围绕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制定对学生体育素养评价细则。

13.优化体育教师岗位评价机制。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创新和完善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和考核评价机制。修订体育教师课外工作量计算办法,将大课间、三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专项训练活动、运动队备考训练活动以及学生体质监测等工作计入工作量,切实保障体育教师待遇;完善体育教师评优、评模、评职标准,确保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有同等权益。保障体育教师每学年购买一套运动服装。

14.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机制。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建立体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机制,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强化督导检查,教育局督导股每年定期开展督导、评估,基教股和教研室要对各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研究进行规范性管理和专业性指导。

五、凝心聚力,加强组织保障

15.加强体育工作组织领导。书记、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引路人,要站在全面育人、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体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强化体育工作的具体举措,加强组织领导,真正落实五育并举,以体育人,以体树人。

16.加大体育经费保障力度。学校体育工作经费要纳入年度预算,生均不少于100元,保障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障体育社团活动的落实,保障体育运动会的举办。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借力文体局项目资金和高校资源,多渠道增加体育投入。

17.健全运动风险管理机制。培养学生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学校参保校方责任险、家长参保学生平安险,成立学生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机制等举措,逐步健全政府、学校、第三方、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运动风险防范处置和急救能力的专项培训,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和应急保障。

18.营造全域体育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提炼学校体育工作的典型案例和经验特色,全方位宣传报道学校体育工作动态、师生体育赛事、体育教学改革成果等,大力弘扬体育文化,培养体育精神,凝聚家、校、社健康运动合力,倡导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全域体育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