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发《随州市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的通知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3-09-22
  • 【字体:    

一、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落实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学校每周2课时的硬性要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推进体育社团活动;高中阶段学校落实学生军训要求,保证军训质量。

二、加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健身操、趣味田径、小足球、小篮球等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等1-2项专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高中阶段重点发展学生运动专长,鼓励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身心健康的技术人才。

三、大力培育地方特色运动项目。各地各校认真梳理和整合抖空竹、武术、棋类、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培育推广随州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组建校级体育兴趣小组或体育社团,统筹推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特色体育模式。

四、完善体育竞赛体系。中小学按照“6+X”运动项目布局建设学校代表队,“6”指以足球、篮球、田径、啦啦操、乒乓球、跳绳为必选的重点项目,“X”指以健美操、排球、羽毛球、游泳、武术、跳远、轮滑、五子棋、围棋、射击射箭等为自选的推进项目。幼儿园每年春秋两季各组织一次亲子趣味运动会;小学低学段每学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趣味性比赛;小学高学段和初中、高中、职业院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各县(市、区)每年举办3项以上单项体育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县(市、区)体育综合赛事。市级每年举办单项体育赛事,定期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

五、推动深化体教融合创新发展。文旅、教育部门主动联合,将足球、篮球、田径、啦啦操、乒乓球、跳绳作为中小学重点体育竞赛项目,坚持一年一赛;每三年联合举办一届全市中学生运动会;鼓励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共同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竞赛,促进竞赛体系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市、县级新型体校,共同培训体育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体育专业人员的执教能力。

六、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各县(市、区)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鼓励各地通过“招、买、引”等途径补充体育教师。未配齐的地方,每年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招聘体育教师,优先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通过购买社会力量服务,向中小学提供优质体育教育教学服务。畅通优秀退役军人、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职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通过“国培”“省培”等形式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市县两级坚持每年举办一次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优质课等比赛,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健全体育教师课外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落实体育教师待遇,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教学科研竞赛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七、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建设投入,配齐配足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器材,建立器材补充、维修、更新机制。把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公共体育场馆新建项目优先考虑建在学校及其周边,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开放,优先保障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和校外体育锻炼服务。统筹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本级财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

八、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探索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模式,以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为突破口,优化拓展项目布局,每个县(市、区)布局3至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原则上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高中,研究制定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

九、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要求,加强经费、场地设施设备等保障,规范测试程序,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数据库,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情况纳入各地各校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逐年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每年下降0.5%以上。

十、健全体育风险防控机制。各地要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完善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加强大型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学校落实落细安全预防措施,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十一、健全教育督导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改进体育中考项目,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科目分值。将学校体育纳入地方发展规划,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情况和支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情况等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和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依规依纪依法予以问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