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土地上,均川镇药山村的香菇种植基地早已忙碌起来。制棒车间里,新装的菌棒垒成了小山;环保灭菌锅炉旁,工人师傅正将焦炭和柴禾投进灶膛。炉火熊熊,热气蒸腾,映红了一张张黝黑淳朴却写满期盼的笑脸。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董长明介绍,药山村地处随县均川镇以北,山高林密,植被丰富,为香菇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村“两委”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产业,以“基地+村干部+大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集体增强、村民增收的致富新路。
制棒车间旁边,七八个香菇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菌棒排列有序,一朵朵白花花的香菇如小伞般撑开,鲜嫩肥厚,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据了解,袋料以木屑、麦麸等为原料,经过科学配比、搅拌、装袋后,通过锅炉蒸气72小时高温灭菌,再将菌种接种到袋料中。经过恒温培养,菌丝逐渐长满菌棒,最终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出菇。“种香菇可是一门技术活儿。营养配比,蒸袋火候,接种消毒,出菇把控,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基地负责人陈刚来自邻近的三里岗镇,种香菇超过30年,是药山村香菇产业的技术担当。
药山村香菇种植基地2020年建成投产,总投资200万元,曾因经验不足导致停产。2023年,药山村从邻近乡镇引进技术人员,以资源入股的形式,重启香菇产业。当年制作“秋栽”袋料4万棒,12月份进入采摘期。成熟的技术,加上科学管理,产出的香菇实现了质量产量双提升。“我们的花菇品质好,晒干后能卖50到60元一斤,鲜香菇10元一斤,市场上供不应求。”董长明高兴地说。陈刚算了一笔账:至目前,每个菌棒利润在七元左右,预计采收季结束能达到10元,4万棒“秋栽”总产值40万元。加上正在制作的“春栽”袋料7万棒,全年可创产值100万元。
香菇基地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吸纳了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每年劳务支出超过五万元。“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责任担当,进一步扩大香菇种植规模,让资源变资产,让农民变股东,让药山村的香菇走得更远,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董长明信心满怀地说。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