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二十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广大农民群众。
金桥村地处随南柳林镇,G240国道穿村而过,版图面积20平方公里,全村现有居民710户,2430人,下设3个村民小组,2022年被纳入“两环线一片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范围,承接市旅游环线节点功能。
近年来,金桥村“两委”真抓实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因地制宜、建管并重,持之以恒将农村“厕所革命”进行到底。
强化宣传引导
凝聚群众改厕共识
农村厕所革命关系到全村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但长期以来,很多群众对改厕认识不够充分,认为建厕所是小事情,“难登大雅之堂”,如厕变成了一件将就的事情,因此,促进群众意识行为转变尤为重要。
入户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村湾夜话、党员大会、户主会、微信群聊、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开展“厕所革命”对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农村改厕的目的及相关政策,尤其着重宣传改造的补助标准,让群众从内心接受农村“厕所革命”带来的好处。
重点攻关,扩大效应。建立厕所现状、新建需求两个信息库,全面掌握底数,各包组村干部迎难而上,从党员、群众代表、改厕意愿强烈的重点群体入手,重点攻关,不断扩大效应。。
常态宣讲,激发热情。利用村村响、宣传栏、刷标语等方式,把改厕与垃圾治理结合起来,与乡村文明结合起来,对“厕所革命”进行多角度立体式宣传,让群众对“厕所革命”从碎片式了解到比较系统性把握,增强改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化点面结合
选择合适改厕模式
“刚开始实施厕所改造时,个别群众有抵触情绪。他们习惯了旱厕,很多村民持怀疑态度,乡亲们不光嫌花钱,还担心不好用,思想疙瘩解不开,对改厕抱着观望态度,积极性不高。”为了赢得群众支持,金桥村“两委”班子成员深入各村湾调查摸底,了解基础条件,倾听群众意愿,引导群众算好健康账、经济账。
着眼于点,示范引领。充分发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人大代表、村组干部及妇女群众代表参与支持改厕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改、带头改,组织村干部系统学习改厕政策和技术规范,指导农户合理选址,科学推进,确保改造一户、成功一户、使用一户。
立足于面,全域提升。沿通组通湾公路,集中居民点,建设示范点和样板户,达到“一户带一组、一组带全村”的辐射带动效应。按照先易后难、梯次推进、整体完工的基本思路,坚持边建边拆,引导厕所进院入屋,做到改造一批、验收一批。
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在改厕过程中,各包组村干部入户实地查看,听取群众诉求和意见,及时解疑答疑。根据各户实际情况提出改厕意见,采用自建、援建、代建等形式完成改厕任务。截至目前,全村710户厕所已改建完成331户,占比47%。
强化建管并重
创建长效管护机制
厕所不仅要建好,更应管好。村“两委”积极探索户厕和公厕管理方法,畅通长效管护渠道。
积分管理,规范行为。将“厕所革命”的管护纳入村规民约,结合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把户厕管理纳入到365分的积分制管理中来,实行积分奖惩+积分兑换奖品制度,对于户厕管理较好的农户进行奖励加分,对于管理缺失的农户进行扣分并张榜公告,通过对厕所评优奖励的方式,激励村民养成更加卫生文明的生活方式。
建立队伍,常态管理。通过村“两委”会议,选定一名村干部,定时巡检公厕卫生、照明、用水、排水等公厕设备设施,公厕配备4名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保洁人员由村委会选用,主要考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或由村保洁员兼任),村委会与保洁员签订协议,明确工作任务、责任、权利等内容,对公测的环境卫生开展日常环境清扫、粪污清掏和损坏维修。
注重考核,压实责任。制定村级公厕保洁员奖罚制度,分管公厕的村干部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公厕保洁质量进行检查,要求保洁人员每天打扫不少于一次,保持公厕周边环境干净整洁;厕所入口处道路、台阶无积水;公厕内部地面应清洁、无积水、无杂物;大、小便器卫生整洁,无垢、无堵塞、无滴漏。在检查过程当中发现保洁员未履行上述职责的,发现第一次进行批评教育,之后每发现一次扣除工资50元,对于长期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村“两委”及时调整公益性岗位保洁员人选,以确保公厕卫生整洁。
厕所方寸小,民生惠万千。“厕所革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巩固完善。下一步,金桥村“两委”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农村厕所革命与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为争创中部百强县展现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