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2022年规划实施和资源 保护现状年度报告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3-05-22
  • 【字体:    

一、风景名胜区基本情况

1.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西北部,地处北纬32°16’—32°26’,东经113°10'—113°20"之间,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西接湖北省枣阳市,北连鄂豫两省交界,方圆135平方公里,与河南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淮源风景名胜区相毗邻。核心景区属七尖峰林场区域面积56.5平方千米,行政区域内总人口2万余人,于199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行政管理机构为随州市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2.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资源基本情况

随州市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管委会成立以后,按照总体规划要求把景区建成“新城游客集散服务中心”、“鄂北乡村风情旅游风光带”、“田王寨景区、清水寺景区、熊潭沟景区、八访涧景区、太白顶景区”等“一心一带五区”综合旅游胜地。景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景区风景人文资源主要包含两大类,7个中类,23个小类,有景观资源点41个,其中:一级景源3个,二级景源7个,三级景源31个;涵盖景点50余个,峻峰,峭壁,奇石,异洞,古塔,寺庙,古寨,瀑布,溪潭等各类景点100余处,景物景观1000余处,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以“楚北第一高峰”闻名。景区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形形色色的典故与传奇,博得“三千年兵家必争、三千年无双福地”之美誉。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

1.景区目前规划的有五大旅游点

(1)田王寨景区--华中第一古军寨

田王寨景区位于主峰太白顶以海拔1018米东固城山上,面积11.3平方公里。寨墙以山势而建,围有九个山头,高7米,宽1米,周长30余公里,宛如长城,历经沧桑,古朴厚重。寨内5平方公里,建有银銮殿,设有七门一卡、五营四哨,饮马池、擂鼓台、烽火台、田园、集市俱全,俨然一个国中之国,被专家誉为“华中第一寨”。传说在元朝末年,桐柏田姓农民在此聚众抗蒙,故名田王寨。清道光年间,寨下戴家仓屋戴曜堂因救驾有功,赐戴曜堂顶戴花翎,封为四品千岁都司,统湖北、河南两省八县军务。戴曜堂在田王寨扩建加固,训练家兵,更名“安和寨”。

田王寨景区主要自然景观有:险岫峰,是桐柏山脉的第二高峰,峰顶有一水井,名曰“龙池”。其水终年不竭。月儿崖,位于田王寨东南,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立在崖边,俯视谷底,万丈深渊,令人不寒而栗。无风垛,又叫锦秀峰,孤峰突兀,耸立云端,传说峰有避风宝珠,每适大风鼓山,峰顶灯火不动。此外还有:金狮摇铃、瓮城、烽火台、鹰咀石、云雾洞、柜子石等。田王寨景区于2014年始由随州国际同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2018年7月通过了省旅游委4A景观质量评审,并被中宣部纳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范畴,2019年引入随州神农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田王寨景区进行二期开发建设,重点突出景观打造和红色旅游主题,于11月13日顺利通过省文旅厅验收,12月22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随州市随县田王寨景区正式获批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熊潭沟景区---自然生态大峡谷

生态峡谷熊潭沟位于田王寨北侧,是一条绵7.5公里的大峡谷,景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峡谷两侧悬崖峭壁,气势雄浑,奇石异洞,相映成奇。峡谷内野趣盎然,溪流清幽,瀑布飞泄,深潭甘泉,曲涧交汇,群峰耸翠,层峦叠出,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堪称“桐柏山第一大峡谷”,被专家誉为“小九寨沟”。位于熊潭沟北侧是桐柏山第二大古寨盛家寨,海拔千米以上,寨墙保存完好,与玉皇峰隔涧对峙。景区重峦叠嶂,碧波清泉,曲径通此乃佳景福地。主要自然景观有:龙兴寺、鬼谷子洞、玉皇顶、荞麦石、鲤鱼跳龙门、社庙等。最具特色的是太白红叶,每到秋天,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3)八访涧景区—山水神韵隐贤臣

八访涧,又叫访贤涧,位于太白顶主峰以南,是一条长达6千米的大峡谷,面积7.5平方公里。举目远眺,秀峰幽谷连绵,清溪飞瀑串珠,是一条最能体验风景区山水神韵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的游览线,也是汉高祖刘邦八访贤臣传说地。相传张良辅高祖统一天下积劳成疾,为求清净长寿,便云游四海,寻至太白顶主峰一天然洞内隐居修身,传说张良归隐桐柏山后,汉高祖曾派八大臣至此造访,遂成为千古美谈。

在八访涧出口处有一寺庙叫子房庙,相传是当地百姓为纪念张良所建。庙后古银杏树,历经千年仍苍萃挺拔,千年古银杏树,铭刻张良魂。这里还红色旅游胜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了桐柏解放区,解放军桐柏军区第一军分区机关设在八访涧下李家沟,现遗址尚存。景区主要自然景观有:黑龙潭、张良洞、子房庙、茅庵寺、观音寺、访贤庐、千年银杏树等。张良庙千年银杏树龙潭瀑布

(4)清水寺景区--无垢佛国禅修地

清水寺景区位于桐柏山太白顶西北侧磨云山寨下,面积6.5平方公里。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有近400年历史,寺外现存海雷铎祖塔,位于清水寺左岭,清乾隆年间所修。2007福建普化寺演肃法师,在此宣法弘道,并投资近500余万元修建佛教学院,现寺院包括斋堂、讲经殿、宿舍等。该寺院是以弘扬佛法,讲授戒律为主,寺内现有住僧50余人。清水寺下游500米处有一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悬崖处一石洞叫神仙洞,传说是太白金星隐居修炼的地方。神仙洞上面山顶处有一蛙形巨石奇观,被称为“金蟾望月石”。该石神形兼备,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唯大自然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还有龙凤岩、磨云山寨、天锅山、卧龙寺、倒石帘、马鞍桥等自然景观、香炉峰金蟾望月石。

(5)太白顶景区--中华佛道圣地

太白顶景区位于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俗称楚北第一峰。景区面积5.7平方公里,是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精华所在地。其东有千尺崖、东塔园、松月台、张良洞,北有上天梯、太白极顶、罗汉肚、香炉峰,西有观云台、白虎洞、西塔园。登顶远眺,北视中原,南阅楚天,万山俱下,极目千里,群山峻岭,连绵起伏,险崖峡谷,奇异深幽。太白顶横空出世,常有云雾缭绕,凝滞腰峰,白云飘逸,古人称此景为“太白横云”,为旧时桐柏山八大景观之一,和太白顶“佛光”、“日出”并称“三绝”奇观,自然天成,令人神往。峰顶有云台禅寺,是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之一。早在隋唐,佛教文化就传道这里,至清而盛,僧众多达600余人。乾隆四十九年,太白顶建云台禅寺,该寺座跨豫鄂,高僧辈出,享誉海内外,素有“南普陀,北云台”之称。殿宇轩昂,雄伟壮观,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观音殿、毗庐殿六大殿堂依次而建,飞檐雕甍,古朴肃穆。圣像庄严,佛僧云集,游人如织。有诗为赞:“披雾带霞登云台,日暖奇花遍地开。危殿插霄星月近,险峰接天风雨来。”,素有华中第一寺之美誉!

桐柏山道教源渊流长,传说东周周灵王之子王子乔,曾在桐柏山天台观修仙,号桐柏真君,武当派鼻祖张三丰曾在此修真。桐柏山被道家称为“天下第四十一福地”、“三十六洞天”。太白顶方圆几百里,山山有寺、处处有观。千百年来,佛道两教竞相争鸣,却又交融共生,形成了我国为数不多的佛道共荣景象。云台禅寺无梁殿左殿供道,右殿奉佛,佛道合一,两教始祖同堂共享香火,实为中华佛道之奇观。

2.景区管理

景区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工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要做到分步实施,逐年完善,要建立健全景区管理规章制度,要积极做好项目资金的申报材料和申报工作,要加强集镇面貌管理,封山护林管理,文明走廊管理,社会治安管理。要做到从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设施管理到营运管理,服务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无盲区。

3.景区保护现状

本区多为低山区,局部为丘陵,地形坡度一般大于30度,相对高差多大于200m。区内主要断裂为青山口断裂,沿断裂带岩体破碎,其他大部分地段岩体较完整,地表残坡积土层薄,一般不超过3m,区内人类经济活动相对较弱,随岳高速公路、汉丹-宁西铁路联络线带及封江水库坝址处,人类经济工程活动相对较强。全区分布5个灾害点,以小型滑坡为主,稳定性差,皆与人工切坡有关,主要防治的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

消防安全设施与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新建服务设施应严格遵守相关消防规范要求:加强服务设施的消防通道建设。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和器材的配备,在重要建筑物旁沿道路设置地面式消火栓。现状完善了七尖峰林场的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和规章制度,配备了专职人员和防火设施:田王寨、太白顶景区设置了防火晾望塔,林区建设防火隔离带:重视对游客安全防火意识宣传与培养,林区内严格管制吸游烟行为。

景区建设靠的是资源,一是森林资源,二是土地资源,保好这两条红线,是建好景区的基础,也是优化投资环境的需要。建区以来,管委会按照力保两条“红线”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法行政促效能,把保“红线”工作落到实处。开年以来,管委会利用景区综合执法队,加大对林业管理力度。成立巡逻小分队日夜值班巡查,严厉打击盗伐偷运景区林木,

加大对盗挖景区风景树、古树,滥伐林木,放火烧山等林业案件的查处力度,有效地遇止了破坏景区森林资源的现象。同时组织植树造林3000亩,裁植328省道行道风景树500株。噪声污染源:营运期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和商业噪声。固体废物:主要来自游客、服务人员和当地社会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其他生态环境问题:游客在游览过程的不文明行为也将对生态环境产线,管委会按照力保两条“红线”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法行政促效能,把保“红线”工作落到实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