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顶风景名胜区2025年防汛应急演练方案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5-07-30
  • 【字体:    

一、演练目的 

1. 检验太白顶风景名胜区防汛应急预案在夜间雨天极端条件下的可操作性,优化应急响应流程,确保景区在实际汛情中能迅速、有序开展应急处置。 

2. 强化景区各部门与地方相关单位协同作战能力,提高景区内群众及游客转移安置的组织效率与安全保障水平,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3. 增强景区内群众及游客的防汛避险意识,使其熟练掌握夜间应急转移路线、信号和自救互救技能,提升整体应急避险能力。 

二、演练基本信息 

• 时间:模拟夜间时段,于 19:30 - 21:30 进行,利用人工降雨或选择自然降雨天气开展。 

• 地点:选取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内地势低洼、易受洪水威胁的区域,如靠近河道的村庄、游客集中的景点周边等作为演练区域。 

• 参演人员

a. 防汛抗旱指挥长、副指挥长。 

b. 相关部门人员:应急管理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景区管理部门、自然资源部门、供电部门、农工部等。 

c. 应急救援队伍(20 人)。 

d. 派出所民警(2 人)。 

e. 卫生院医务人员(2 人)。 

f. 景区管理办公室相关人员。 

g. 景区内各村书记和分管防汛抗旱干部。 

h. 参演群众(不少于 50 人),可组织景区内居民及部分模拟游客参与。 

• 演练场景:强降雨导致景区内水位暴涨,威胁景区内群众及游客生命安全,需紧急将人员转移至临时安置点;同时,景区内部分道路因雨水冲刷出现塌方、滑坡,影响人员转移和救援工作,需进行抢险处置。 

三、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一)指挥组 

总指挥负责全程调度,全面指挥演练工作;副总指挥协助指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下达转移指令,协调各组行动,确保演练有序进行。 

(二)预警监测组 

模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通过景区广播系统、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渠道,实时播报 “水位上涨”“道路积水”“塌方滑坡” 等动态信息,及时向景区内人员传递汛情。 

(三)群众转移组 

挨户通知景区内群众及景点游客,引导其沿既定路线转移。重点关注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安排专人一对一帮扶,确保所有人员安全转移。 

(四)抢险救援组 

解救被困群众,处理突发险情,如使用专业设备清理塌方、滑坡路段,修复受损道路;对被洪水围困的人员,利用冲锋舟等救援工具进行转移。同时,负责对景区内重要设施设备进行抢险保护,降低汛情损失。 

(五)医疗保障组 

在临时安置点设立临时医疗点,模拟救治因汛情受伤的人员,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如对安置点进行消毒杀菌,预防疾病传播;对突发疾病人员进行初步诊断和救治,并及时安排转运。 

(六)后勤保障组 

调配应急物资,包括手电筒、救生衣、食品、饮用水、毛毯、雨具等,保障安置点基础生活需求;负责安置点的生活设施搭建和维护,如帐篷搭建、临时水电供应等。 

(七)安全保卫组 

维持现场秩序,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演练场地;在人员转移路线上加强巡逻,保障转移过程安全;对景区内重点区域进行安全管控,防止出现治安问题。 

(八)宣传记录组 

拍摄演练过程,记录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收集演练相关资料,后期制作宣传视频、图文资料,通过景区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渠道,向景区内群众及游客普及防汛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四、演练流程 

(一)前期准备(演练前 3 天) 

1. 物资准备:检查救生设备(如救生衣、救生圈、冲锋舟等)、照明工具(手电筒、应急灯等)、应急药品、扩音器、雨衣、帐篷、食品、饮用水等物资是否齐全,确保物资性能良好,能正常使用。 

2. 路线规划:在演练区域张贴夜间转移路线图,在关键路口、岔路口设置荧光标识和临时指示牌,确保人员能够清晰识别转移路线;同时,对转移路线进行实地勘察,清除障碍物,保障道路畅通。 

3. 人员培训:对参演人员开展培训,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组织群众及模拟游客学习转移信号(如警报器长鸣、广播喊话内容等),讲解防汛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如溺水自救、被困时的求救方法等。 

4. 模拟场景布置:在景区内合适位置设置房屋进水、道路塌方、滑坡、人员被困等模拟险情点,准备相应道具和场景标识,确保模拟场景真实、合理。 

(二)演练实施 

1. 预警发布20:00,预警监测组通过景区广播系统、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等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启动 Ⅰ 级响应,向景区内人员通报汛情,提醒做好转移准备。 

2. 紧急动员:指挥组下达转移命令,群众转移组迅速行动,持手电筒、扩音器逐户通知景区内群众及景点游客,告知转移信息和集合地点,引导人员有序集合。 

3. 转移行动:按照 “先老人儿童、后其他人员”“先游客、后居民” 的顺序,群众转移组引导人员沿指定路线转移,安全保卫组全程护送,维持转移秩序,确保人员安全。在转移过程中,如遇到模拟的道路塌方、滑坡等险情,抢险救援组迅速开展抢险工作,清理障碍,保障转移通道畅通。 

4. 抢险救援:抢险救援组根据现场模拟险情,利用冲锋舟等设备解救 “被困群众”;对 “塌方滑坡” 路段进行紧急抢修,设置警示标识,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5. 安置管理:后勤保障组在临时安置点做好接收准备,对转移人员进行登记,发放食物、毛毯、饮用水等物资;医疗保障组对 “受伤人员” 进行救治,对安置点进行卫生防疫处理,保障安置点人员健康安全。 

(三)总结评估 

1. 复盘会议:演练结束后,各小组负责人汇报工作情况,分享演练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全体参演人员共同分析演练中存在的不足,如信息沟通延迟、部分人员职责不明确、物资调配不及时等问题。 

2. 整改优化:针对复盘会议中提出的薄弱环节,修订完善防汛应急预案,优化夜间应急响应流程,加强人员培训和物资管理,完善夜间照明、特殊群体帮扶等细节,提升景区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3. 成果宣传:宣传记录组整理制作演练视频、图文资料,通过景区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渠道进行发布,向景区内群众及游客普及防汛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提高公众的防汛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安全保障措施 

1. 场地安全:提前对演练区域进行全面排查,清除道路、转移路线及安置点周边的障碍物,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进行临时封闭或加固处理,确保演练场地安全。 

2. 人员安全:为参演群众及模拟游客配备反光背心,在人员密集区域安排专人维持秩序,避免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医疗保障组全程待命,携带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3. 设备保障:确保照明设备、通讯器材电量充足,配备备用电源和备用通讯设备,保证演练过程中信息传递畅通;对救生设备、抢险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查和调试,确保设备性能良好,能正常使用。 

六、注意事项 

1. 提前通过景区官网、微信公众号、广播等渠道发布演练通知,告知景区内群众及游客演练时间、地点和内容,避免引起恐慌。 

2. 演练前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如遇真实暴雨或雷电天气,暂停演练并转为实战响应,按照防汛应急预案开展实际防汛工作。 

3. 对特殊群体(如听力、视力障碍者、行动不便者等)安排专人一对一引导,确保其能够安全、顺利转移;同时,在转移过程中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和照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