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有序、高效的开展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上级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1、双冲村村委会位于随县小林镇,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15个居民小组,在册户籍居民730户,2672人,常住居民260户、820人;
二、双冲村救灾指挥机构
指挥机构由 村“两委”成员及妇联、民兵、共青团负责人组成,指挥中心设在村委会办公楼。
姓 名 | 社区职务 | 救灾指挥职务 |
何后兵 | 党支部书记 | 总指挥长 |
雷善富 | 委员 | 副指挥长 |
沈兵 | 委员 | 信息传递组组长 |
熊贞记 | 委员 | 抢险救援组组长 |
黄华 | 驻社区民警 | 安全巡逻组组长 |
李成龙 | 社区工作者 | 转移安置组组长 |
熊贞记 | 村医 | 医疗救护组组长 |
雷善富 | 纪检委员 | 灾后重建组组长 |
指挥部机构下设:信息传递组、抢险救援组、安全巡逻组、转移安置组、医疗救护组、灾后重建组。
工作职责:
信息传递组:负责灾害的预警预报、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准确地向总指挥长汇报。
抢险救援组:负责救灾抢险工作,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安全巡逻组:负责灾害风险点的监管灾害前后安全巡查等工作,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转移安置组:负责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及生活安置工作。
医疗救护组:负责灾后环境、前期医疗救治、灾区卫生防疫及受灾人员心理等监测工作。
灾后重建组:负责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三、人员转移及脆弱人群帮扶
村现有脆弱人群8人,其中残疾人员3人,高龄行动困难人员3人,重病行动困难人员1人,留守儿童1人。现有外来流动人员0人,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及网格员需及时摸排更新外来流动人员情况。
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时,具体人员转移按实际情况调整,原则上一名帮扶人只对应一名脆弱群众。
四、转移路线
当灾害发生后,涉险人员即按指定的路线转移。
1、双冲村村民转移安置到双冲村学校,根据指令可直接自行前往转移至避难点。
五、避灾安置场地和物资保障
1、本村有2个集中安置场地。①村委会避灾安置场地共可安置1000人;②雷冲小学避灾安置场地共可安置500人。
2、生活物资保障。教导受灾群众自行携带一些干粮、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在灾后发生后2小时内将保障物资(如:米、面、油、盐、水等生活必需品)送到避灾安置场地。
六、灾后救助
1、调查了解灾情,填报《因灾倒房花名册》及因灾农作物损失情况统计表;如有因灾死亡、伤病人员、填报《因灾死亡人员花名册》。
2、及时发放救灾款物,民主评议后公示需救助的人员名单及数额等,发放后再进行一次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如受灾人员中有因灾产生的应激反应或其他心理问题需要干预辅导的要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
七、信息传递
1、行政命令传递
镇→社区→网格→信息中心户→户(自上而下)
通过行政手段下达转移安置指令时,一般情况下通过电话、广播、短信、网格员和信息中心户直接上门等方式进行传递。
临灾紧急转移安置和灾情信息传递及组织指挥:
户←→信息中心户←→网格←→社区←→镇【户、信息中心户、网格、社区多方联动,转移安置、受灾情况汇总上报至镇政府】
八、需要落实的具体工作
1、工作手段
突发性灾害发生后,从灾害原发地向波及涉险区域发布信息时,受到时间、手段的限制,应采取一些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传播起来范围较广、容易识别的信号,如敲锣、喇叭、手摇报警器、口哨等。
灾害发生后,社区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应迅速做出判断,及时组织涉险群众转移。如交通通讯中断,应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认真开展工作,同时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把受灾信息报告到上级部门。
2、事前通知
居住于风险隐患点周边居民,社区应事前告知所面临的风险隐患,使其知晓避难安置点的位置和其他注意事项。社区同时落实责任制,防灾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和应急救援队员应负责一名或多名需转移安置人员。
3、减灾宣传
社区避灾安置场所制定规章制度,张挂上墙。采取多种形式,如发放防灾减灾图表、公众应急知识手册等,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能力。
4、预案演练
每年组织不少于1次演练,使所有人员熟悉预案,知晓避灾安置场所、转移路线及其他注意事项等。演练结束后进行讲评,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
5、预案修订
根据灾害形势变化每两年对预案进行必要的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的应对各种灾害的发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