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跨国种稻闯新路——随县农鑫联合社成员赴柬埔寨种植水稻侧记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15-03-23
  • 【字体:    

鲍亚忠 江开军


    “去年种2550亩,今年扩大到7.5万亩……”3月17日,随县种粮大户肖保新和他的伙伴们坐在一起,商量去柬埔寨种水稻的事情。
    新鲜事,头一回。东南亚国家柬埔寨1993年才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工农业基础薄弱,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随县农民去那里淘金,能否闯出一条创业新路?

效益可观充满商机

    肖保新是随县农鑫粮食生产联合社的成员之一,在随县耕种农田3600亩,拥有烘干机、旋耕机等全套农业机械。他去柬埔寨种稻,缘于农鑫联合社监事长李冠军的一次偶然机遇。
    去年3月,柬埔寨佳禾农业公司有意在湖北聘请一名基层水稻专家,经省农业厅联系,农鑫联合社监事长李冠军赴佳禾公司任技术总监,推广中国水稻种植模式和技术。当记者联系在柬埔寨工作的李冠军时,他说:“柬埔寨的农业水平和我们国家上世纪70年代差不多,有巨大的潜力和商机。”原来,柬埔寨种水稻还在用牛耕、撒播、刀割、牛车拉,很少施用除草剂和肥料,因草荒严重,亩产稻谷仅300至500斤,但那里平原广阔,土地、光温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非常适合机械化种水稻。他还打听到,柬埔寨土地私有,以每亩约130斤稻谷的价格,能租到很好的土地,而且人力成本较低,民工工资每月仅合人民币1200元左右。
    除了成本低廉,李冠军觉得更为有利的是,在当地种稻完全可以采用机械化轮作。柬埔寨常年气温高、温差小,种水稻不受季节限制,几乎每天都能播种。这样一来,水稻生产可以流水线作业,机械使用率极高,一块田一年可种三茬。
    这个消息一传回来,肖保新立刻“嗅到”了商机,带人去实地考察。10月,他们委托佳禾公司代理,在柬埔寨贡布省租地2550亩,从武汉购买旋耕机等设备,当月就开始生产。

使出“绝招”产量翻番

    李冠军传回来的十几张照片,记录了他和柬埔寨人一起耕种、管理、收获的情景。他说,柬埔寨人种水稻很“粗放”,不少人把种子一撒就完事,收获时“在草丛里割稻穗”。但是由于条件所限,除了请国内的伙伴临时去帮忙,还是得用当地人。“我们认为简单的技术,对他们来说可不简单。”李冠军聘了3个固定民工,由于语言不通,得手把手地教,怎样拌种、育秧、施药,都要反复示范。
    因效率太低,农鑫联合社商议后拿出他们的“绝招”——旱直播。这是随县农民在4年干旱中自创的种稻技术,用条播机把种子直接播在旱地里,旋耕、播种、施肥一次完成,省去了育秧、插秧环节,两台机械每天可以种100亩以上。
    柬埔寨的稻种是“循环种”,相当于中国以前的常规稻,米质优、产量低。为了提高产量,李冠军还带去10斤杂交稻种子,试种两批。后期管理上,他更注重除草、施肥、灌水,对试验田尤为关照。“收获的时候,我们种的水稻亩产700多斤,比原来的产量翻了一番,杂交稻亩产1200多斤呢!”电话中,传来李冠军的自豪与喜悦,“不光当地老百姓来看,柬埔寨几个省的官员也来了,还有其他国家的人来考察。”

卖粮难题亟待解决

    经过去年的小试牛刀,农鑫联合社的5名社员计划今年增加收割机、烘干机等设备,利用柬埔寨自然优势,实现全程机械化流水线作业。
    “最大的问题是卖粮难。”肖保新说。据了解,柬埔寨版图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与湖北省相当,可耕地630万公顷,人口约1440万,人均耕地6.5亩。人口少、耕地多,多余的粮食就要出口。当地政府不像我国以保护价收购农民的粮食,一斤稻谷在柬埔寨卖不到一块钱。但是因为没有粮食进出口资质,他们目前只能按订单卖给佳禾公司,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7.5万亩的稻子种出来,卖不出好价钱就是最大的风险。
    为了给更多的粮食找出路,农鑫联合社近期开了几次会,商议出卖粮的三种办法:一是卖给柬埔寨粮食出口公司,二是卖给国内粮食进口公司,三是自己申请办理粮食进出口资质。社员们更倾向后两种办法,把粮食卖回来,既能卖个好价钱,又能充实国家的“米袋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