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全县上下纵深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之际,特开辟“党旗引领乡村振兴路”专栏,生动展现我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凝聚建功支点奋进力量。专栏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清洁家园行动、乡土人才引育四大领域,深挖典型案例,把话筒交给一线实干者。近距离聆听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含真情的实践讲述,解码党建引领下乡村蝶变的“成功密码”,树起一批可学可鉴的标杆,激励广大干部在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中强本领、勇担当、善作为,奋力谱写随县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湖北长久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天骥
记得2008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读研时,我初次踏上这片“中国香菇之乡”,就被菇农们辛勤劳作的背影、菇朵上长出的奇特花纹、香菇产业蓬勃的生命力深深打动。这份源于土地的质朴感动,像一颗种子埋进心田。
2011年我进入武汉一家大型食用菌经营企业,结识了来自菇乡三里岗镇的妻子,“香菇”是当之无愧的红娘,因我们共同的专业背景,妻子家里也经营着一家菌种企业。怀揣让乡亲们种得更好、卖得更好的心,2014年,我和妻子毅然离开武汉,返回三里岗镇,到如今已历尽11个寒暑。
很多人问我,“天骥,放着武汉那么好的平台不要,回到咱这山沟沟里来吃苦受累,值不值啊?”
答案先按下不表。时间回到2014年我刚回菇乡的第三个月,随县香菇出现大范围烂袋现象,乡亲们焦急万分,面对成片的烂袋菌棒不知所措。当时我受到县农业局邀请,深入一线开展烂袋防治调研,在发现这是免割袋推广后,菇农的香菇栽培数量增加,导致管理水平滞后的问题时,我第一时间跟乡亲们做了培训,传授了提前预防、综合治理的小方法,当措施见效、乡亲们愁容变笑容的那一刻,值与不值的问题,答案已毋庸置疑。
这个事情也让我明白,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在大地上开花结果。香菇栽培,看似寻常,却蕴含着科技的智慧。要让每一位辛勤劳作的菇农朋友都种得好、卖得俏,技术普及是关键!
于是,田间地头、培训课堂成了我的“战场”。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香菇栽培技术”“菌种生产技术”“烂袋防控技术”……一场场培训,一次次深入菇棚的答疑解惑,累计超过110场,惠及菇农6000多人次!每当看到菇农们因掌握新技术而会心微笑,因克服难关而喜上眉梢,因大获丰收而笑容粲然,那份满足感,千金不换!技术落地,硕果累累,—年推广栽培超8000万袋,带动农户增收超10亿元!这,就是科技赋能的力量!
有很多人问我,“天骥,你们这么没日没夜地研发菌种,图个啥?”
我想说,我们图的,是产业的“根”与“魂”! 初回菇乡,就发现菌种研发是我们的短板——进口菌种成本高、专利受制于人,这是悬在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破解“卡脖子”困境,建立我们自己的种质资源保藏管理库,攥紧中国香菇的“芯片”,我们架起产学研融合的“金桥”——与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团队、上海市农科院谭琦研究员团队紧密携手。多少个日夜,实验室灯火通明;多少个酷暑,菇棚里步履匆匆。汗水浇灌下,“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相继落地生根,为产业创新筑起了坚实的“桥头堡”!
攻关路上,每一次突破都令人振奋!从“香菇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到“香菇栽培新基质的开发试验”,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终于,“久香秋7”“秋香607”等一批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良种破土而出,不仅填补了随州空白,更通过了湖北省品种认定!2024年,捷报再传——“久香1602”“久香1711”等4个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初审!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种被点燃,这,就是我们拼尽全力的价值!
很多人问我,“天骥,投入这么大搞这个示范基地展示给同行看,值得吗?”
我的回答是:值得!因为它的价值远不止于“展示”! 新技术不能只停留在纸上、嘴上,更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现代化示范基地,就是让科技“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样板!物联网精准调控温湿光气,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迭代升级后可使成本降低40%、时间减少30%的液体菌种生产线……这里,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场! 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窗口,将核心技术倾囊相授! 我们倾力打造它,就是要点燃一盏引路的航灯,照亮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道路! 引领产业未来,让更多菇农共享科技红利,这,就是示范基地承载的使命!
回首来时路——1978年,我的祖师爷杨新美教授在三里岗播下中国现代香菇产业的第一粒种子,筚路蓝缕,开启壮阔篇章。凝望脚下路——作为杨教授团队的第四代弟子,我扎根这片沃土已逾十一载春秋!展望未来路——我将怀揣这份代代相传的赤诚,继续在“小蘑菇、大产业、大世界”中奋进,为香菇菌种种质资源库保护做出新贡献!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