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鸣
初冬时节,在随县新街镇采访,听到这样一件事:受旱灾多年的姜湾村治水有方,今年只要插上秧的农户大都丰收了。村民提起此事,都夸村“两委会”为群众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
百闻不如一见。记者专程来到离集镇20多里地的姜湾村。一走进姜湾,只见农民们正忙于田间管理,有的还在整修堰塘和水渠。
“走,看看改造的堰塘”。村党支书丁德军引领记者沿着村道实地察看了几口改造的堰塘。只见这些堰塘有的是蓄着满满的清水,少一点的也有大半堰水。丁支书告诉记者,姜湾村是个大村,有23个组近4000人,是全镇有名的“旱包子”岗地。这些年,因水的问题制约了村里经济发展。
“要想摆脱贫困,只有先治水。”丁支书向记者透露他们治水的“三招”——
改种旱作物,东方不亮西方亮。针对有的农户用不上水、插不上秧的实际情况,村里大力号召改种棉花、玉米、高粱等作物,仅今年旱作物面积达到3800多亩。据了解。该村今年玉米收成亩平比水稻多收200元;
新建水泵站,完善灌溉设施。村党支书丁德军带领村干部通过向外求援自筹了30多万资金,新建了一个750功率的水泵站,夏插时日夜抽水保秧田;
每村改造一口当家堰。今年全村有5000多亩水稻需要用水,为了保证秧田有水,村里借“三万”活动,采取请求驻村单位市经管局、县审计局、新街政府帮扶一点,村里寻求外援自筹一点的办法,全村改造了25口堰塘,总投资30多万元,增加蓄水量10多万立方米,基本上满足了5000亩水稻用水需求。
在严重干旱面前,姜湾村“两委会”已形成了共识:治穷先治水。该村计划今冬明春争取再建一个泵站,彻底解决9个组的3000多亩农田用水问题。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