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上午,暖阳高照,随县殷店镇军成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里一座座塑料大棚整齐排列,气势磅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工人们正忙碌着制作袋料香菇棒。
“这是白庙村返乡青年汤成创办的合作社,让村里的困难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大伙儿都感激他。”基地负责人汤明亮介绍道。
今年三十出头的汤成,早年到北京做不锈钢生意,有了一定资金积累后,又和两个朋友到西安创办了餐具消毒公司。2020年初,疫情来袭,他主动参加村里的志愿值守,与村支书刘华勇经常在一起聊天,擦出了回乡创业的火花。
白庙村是个经济薄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8户328人虽已全部脱贫,但日子还不富裕,汤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说:“外面再好没有家乡好,带动村里香菇产业发展,报答父老乡亲,一直是我的梦想!”
2020年3月,汤成在随县城投公司的扶持下,组织村里的菇农注册成立了随县殷店镇军成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4月,在村委会的协调下,汤成流转了16户群众38亩坡岗地,花了7天时间,用七八台现代设备把大小不齐的碎田修整平;派人到天津买钢材,到河南买麸皮,到南京买遮阳网和绿白膜。为保障水源充足,基地还打了一口220米的深井,实行“雾化降温”精细化管理,解决香菇“怕热”问题。短短的时间,一座规模化、现代化的香菇制棒种植基地初具规模。
合作社总投资960万元,走“村集体+个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目前,基地占地面积扩增到62亩,新打了两口深水井,建了两个冷冻库、4个蒸气灶和一套自动化制棒生产设备,实现集中制棒、集体种植、分散收益,最大限度降低原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让菌棒收益达到最大化。
汤成算了一笔经济账:“以前两条制棒生产线需要22个人,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后,一条生产线只要7个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成品菇棒销售价格和老百姓自己制棒成本持平。同时,生产线锯末拌料、棒袋扎口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灭菌室高温灭菌更彻底,大幅度降低菌棒感染风险,以前菇农春栽菇损失在30%以上,而我们的菌棒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
“目前基地已建了108个标准化大棚,其中40个养菌大棚、68个种植大棚。”汤成介绍,一个大棚可以种植7000多袋香菇,由于每袋只向菇农收取0.5元的管理费,大棚刚建好,就被村民“认领”一空。
“合作社承诺菇农包制袋、包成活、包技术、包销售,给菇农免除了后顾之忧。”汤成说,鲜菇一出,在“颜值”最佳时,及时采摘装箱,销往武汉白沙洲等市场,一个大棚就能纯赚近2.8万元。目前,基地已经招收村里近50个困难群众就业。基地包吃,人均月工资4000元左右。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贫困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家里家外两不误,还能实现致富梦!
谈起下一步打算,汤成信心满满:“这是第一期,还有第二期、第三期,要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参与进来,一起致富过上好日子!”(陈琰)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