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场新闻
勤劳绘出新美景 ——随县厉山镇勤劳社区美丽乡村建设探访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2-12-20
  • 【字体:    





  庭前花坛、屋后茂林,道路宽敞、污水自净,垃圾分类、定点回收……你以为走进哪个大城市的高档小区了吗?不,这是随县厉山镇勤劳社区的新貌。 

  勤劳社区位于厉山炎帝故里景区以西2公里,紧邻随县县城,316国道、武襄铁路、宁西铁路横贯全境。辖区版图面积12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909户、3060人,共有耕地面积4473亩,山场面积2896.37亩,水资源面积971.59亩。

  勤劳、勤劳,从字意上解读就是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据社区里的老人讲,以前的勤劳曾经穷得要啥没啥,是出了名的“穷窝窝”。可踏实、肯干的勤劳人并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陆续通水、通电、通路……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社区”“示范社区”,并成功摘得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绿色示范乡村”“文明单位”等桂冠,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行走在厉山段老316国道沿线,记者看到屋舍整齐、道路整洁,景色如画、韵味别致,阡陌纵横中,迸发出乡村振兴新的生机与希望。

  站在环境优美的自家小院里,59岁的居民杨在友特别感慨。说起社区这些年的变化,他的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自豪和满足。

  “以前住土坯屋,如今住小洋楼,差别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杨在友家的小院位于一组孙家湾,这里田野秀美,树林茂密,让人感觉如在画中。

  乡村如画,田园如歌。近年来,勤劳社区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狠抓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宜居乡村、文明乡村建设,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出崭新的乡村振兴画卷。

  “近年来,聚力打造美丽乡村新模式,我们将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按照‘抓点成线、连片促面’原则,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勤劳社区党组织书记姚得胜告诉记者。

  村景因人而变,乡村因人而兴。近年来,随着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勤劳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社区两委带头整区推进改造,居民从土坯房跨进小洋房。

  同时,本着“宜居、宜美”的人居环境整治要求,该社区大力加强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善了通湾道路改造,建成了高标准活动室、卫生室、勤廉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观景台。并完成路灯和摄像头的安装,建立村级大数据信息收集平台,初步实现人防技防双结合,有效提升村庄智能化管理水平。

  出门水泥路,抬腿上客车。这是14组居民张永新最强烈的感受。他对记者说,现在进湾路扩宽了,铺设了柏油路,公交车直接开到社区里,学生上学、居民出行都很方便了。

  勤劳社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整合财政专项资金300余万元,吸纳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新修通组通湾通户公路20公里,铺设自来水管网11公里,硬化治理姜水河河道10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20盏,栽植风景树木12000株,新建高标准文化广场2个;改建农村旱厕167户,改造升级社区党群之家、便民服务大厅等阵地建设……

  近年来,勤劳社区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深入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进程,按照“一区一品、一湾一特”的原则,引进11家龙头企业,成立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近年来,勤劳社区在走向全面小康道路上,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同步,以社区为单位,发展各种地方特色文艺团队,群众演、演群众,让群众鼓起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白天忙农活,晚上忙歌舞,感觉精气神都有了。”居民们对小康的认识更深入了:原来的小康好像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就行了,现在就和原来不一样了,有精神追求、文化追求。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让居民“唱”主角。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引领下,勤劳社区“内外兼修”,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规范村民的行为习惯,乡风文明吹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依托“村庄清洁日”活动,组织干部群众有计划地进行环境清扫和入户宣传;每月在全社区评选160户“环境卫生先进户”,由社区出资购买脸盆、水桶、洗衣粉等日常生活用品,对先进户进行表彰发放,提高居民打扫环境卫生的积极性,全民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来。

  文明植阡陌,新风沐乡野。凝望着文化墙上那一幅幅生动的美丽乡村宣传画面,姚得胜脸上满是憧憬,在他和所有居民心里,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仿佛就在眼前。(吴财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