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场新闻
田野萌动新活力!随县澴潭镇成立“种田公司”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3-10-25
  • 【字体:    

   

“种了一辈子田,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随县澴潭镇九里岗村68岁农民阮宏升很惬意:“人没下地,脚不沾泥,手印一按,田就种好了。”

旋耕机手王立勇也有同感:“虽然耕地费用降低了,但是作业效率提高了,一年还能多挣万把块钱。”

今年,澴潭镇成立随县农韵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耕地、播种、管理、收割、烘干,企业服务一包到底。

仅仅一个春天,公司新建育秧基地14个,新生秧苗插遍5.4万亩农田,广袤田野生机勃勃。

“北斗”助力,网约农机手在线抢单

走进随县农韵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区,一块北斗导航系统显示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实时显示多地农机作业场景。

“我们420台农业机械,266名农机手,全部进入调度系统,实现在线监管。”公司负责人邱国成介绍,公司管理借鉴网约车模式,客户下单、平台派单,农机手抢单。农机手干得怎么样,由雇主打分评价。公司根据雇主的评价,对网约农机手进行星级管理。

为保证雇主满意度,农韵公司分8个片区指定负责人,建立“负责人+村集体+农户”监督体系,监督过程“家家走到,见人见物”,督导施工人员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旋耕机手王立勇加入公司后,参加培训、持证上岗,还享受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以前忙活一年,顶多旋耕500亩,统筹后年耕1500亩。虽然旋耕费每亩降了20元,机手收入却从2万元增至3万元。”

规模种植,农户亩均增收200元

敢种5.4万亩农田,农韵公司底气何来?

公司总经理何向阳介绍,对全镇农业资源、人才、技术、资金进行大整合,形成农耕“一盘棋”,远程调度“一张图”,机械作业“一条龙”,着重解决农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划算”的生产难题,建立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有效途径。

公司成立后,新建集中运营区,涵盖办公、农资供应、农机展示检修、指挥调度等多项功能;在全镇8个片区分设农资供应站,在23个村设置农资供应点。

规模种植降本增效,整合的力量显而易见。

公司会计肖秋娟算了一笔账:全程托管服务,服务费亩均630元,如有重大自然灾害,还有保险托底。农户全程托管种植水稻,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全程托管种植小麦,亩均增收130元以上。

澴潭镇拥有农田15.62万亩,把全镇农田种满、种足、种好,年增收空间3000多万元。

共建共享,3000多农户托管土地

一家“种田公司”,搅动全镇农耕一池春水。

公司采用“1+32+N”的运营模式,业务辐射全镇32个村,吸纳百余名农机手、农业技术人员参与生产服务。

多方参与,如何保障共同受益?

澴潭镇党委委员张桄沦介绍,农韵公司背后,有多家部门鼎力相助。该镇着眼农业现代化,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服务范围、收费标准、质量标准,确保公司、村集体、操作员、农户利益均衡。

目前,澴潭农民把农耕作业交给农韵公司,纷纷签下托管协议,公司收到协议3852份,分全托管、半托管、季节托管三类。

“眼前只是开了个头。” 邱国成说,公司规划三步走,今年耕作面积突破5万亩,三年内达10万亩,“十四五”期间形成现代化农业耕作体系,开展镇外合作业务。

随县县委书记陈良介绍,在澴潭镇、洪山镇的示范带动下,随县正全覆盖推进清理闲置资产、清理问题合同、清理债权债务,建乡村合作公司、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人居环境行动“三清两建一提升”工作,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提供农业生产各环节社会化服务,破解公益性机构服务难、农民种地增收难、农业规模经营难、农村土地撂荒严重等问题,在广袤田野加快农业现代化。(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通讯员 苏俊 江开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