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全县上下纵深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之际,特开辟“党旗引领乡村振兴路”专栏,生动展现我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凝聚建功支点奋进力量。专栏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清洁家园行动、乡土人才引育四大领域,深挖典型案例,把话筒交给一线实干者。近距离聆听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含真情的实践讲述,解码党建引领下乡村蝶变的“成功密码”,树起一批可学可鉴的标杆,激励广大干部在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中强本领、勇担当、善作为,奋力谱写随县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厉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韬
下深水“选”:从“后继乏人”到“群雁归巢”
厉山镇的桂家台村曾经班子严重老化,干部电脑不会用,工作依靠老经验、老套路。这个村的各项指标长期“垫底”,有些工作甚至还在全县拖后腿。问题的根子在于“后继乏人”。怎么办?坐等不行!党委让时任包村干部立下“军令状”,让他想办法。他一头扎进村里,连续在村里呆了半个月,挨家挨户的问,哪家孩子在外闯得好,有没有优秀退伍军人,又打听哪个大学生有回乡的念头……这“深水”一扎,还真摸到了“活鱼”——一位在外地经营汽车制造风生水起的本地企业家进入视野。镇党委派组织委员与老支书一起同他促膝长谈,大家一起说家乡的变化、发展的机遇、对人才的渴求,最后点燃了他“回报桑梓”的火苗。
这名叫何世伟的80后,怀揣着乡土情怀回村竞选,后任村支部书记。面对集体经济薄弱、吃水难等问题,他争资金、跑项目,硬是把困扰村民多年的“泥泞道路变成通途”,把“望天收”的田地变成“年年收”的沃土。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清理堰塘16口、修建通组公路10多公里,还建设了10万棒的香菇基地,年产值达百万元,带动周边6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7000元。
我们引回像何世伟这样的“归巢雁”17人,现在每个村都有2-3名35岁以下的“种子选手”,彻底告别了“矮子里拔将军”的困境。
花心思“育”:从“本领恐慌”到“实战尖兵”
作为城关镇,我们情况特殊,有大量的“村改社区”,居民结构复杂得像一幅“拼图”,有种地的农民,有洗脚上楼的“新市民”,还有外来的购房者。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诉求,交织碰撞…同时,我们还肩负着服务县城建设、提升县城首位度的重任。面对这些新课题、硬骨头,不少社区干部一度感到“本领恐慌”,心里发怵,手上没招。
双星村有几块重要区域的征迁,村干部吃了几次闭门羹,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最后是包保领导亲自出马才啃下硬骨头。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决心系统提升干部实战能力。一方面,“走出去”取真经。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先后赴北京、福建等先进地区,现场学人家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学人家化解矛盾的“独门秘籍”,感受人家服务群众的“贴心温度”。另一方面,“请进来”练内功。针对征地拆迁、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难点,设置逼真场景,让干部扮演不同角色,在“唇枪舌剑”中学习沟通技巧,在“针锋相对”中掌握政策底线,在“突发状况”中提升应变能力。
系统化、针对性的培育,结出了累累硕果。今年5月,在新厉山片区拆迁这场硬仗中,日中街社区两名95后干部雷磊和胡金汉,让大家刮目相看。他们没有因为年轻就退缩,在老同志的“传帮带”下,他们“5+2”“白加黑”,白天挨家挨户讲政策、听诉求、解疑惑,嘴皮子磨破了也不喊累;晚上,主动担起安全巡查的重任,常常坚守到深夜12点。从最初的“生手”,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尖兵”,他们身上展现出的,正是新时代基层干部应有的作风和担当!我们坚信,只要肯花心思、精准滴灌,就能把“嫩芽”育成“栋梁”!
用力气“管”:从“小洞不补”到“风清气正”
好干部是育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在这方面,我们有过刻骨铭心的教训。2021年以前,我们对村干部的管理,存在“宽松软”问题。结果呢?多名原本敢抓敢管、有冲劲、有魄力的村支书,因为不起眼的“小事小节”,在换届提名时被“一票否决”。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我们事业的损失。联席会的老同志说,曾经有个村主职刘某得知因醉驾失去了提名资格,捶胸顿足地哭:“我在村里干了大半辈子啊!就因为没把党委的提醒当回事,没管住这口酒,把一辈子的名声都毁了!”……他的哭诉,像重锤一样砸在党委一班人的心上。
我们深刻认识到:“宽是害,严是爱”!要求不严、管理不细、监督不到位,看似“爱护”,实则“放纵”,最终会害了干部,也损害了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从此,“用力气管”成为我们的铁律!镇党委逢会必讲,“高压线”碰不得,“红线”踩不得。目的只有一个:让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桂家台村由弱变强,年轻干部成长成熟,严管机制从无到有,都是基层党建的生动注脚。我们将继续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深耕细作,努力打造出一支“有抱负、有本领、有作为”的干部队伍,为随县高质量发展、建功支点建设贡献力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