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场新闻
【“干部素质提升年”专栏】草店镇大石村:绣花功夫织就美丽乡村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5-07-15
  • 【字体:    

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全县上下纵深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之际,特开辟“党旗引领乡村振兴路”专栏,生动展现我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凝聚建功支点奋进力量。专栏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清洁家园行动、乡土人才引育四大领域,深挖典型案例,把话筒交给一线实干者。近距离聆听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含真情的实践讲述,解码党建引领下乡村蝶变的“成功密码”,树起一批可学可鉴的标杆,激励广大干部在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中强本领、勇担当、善作为,奋力谱写随县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草店镇大石村妇联主席程一 

三年前,回村的路“鼻子先知道”,垃圾堆气味刺鼻,家门口柴火杂物成山,空地成了“天然垃圾场”;如今,春分时节漫步村里,石磨花盆月季盛开,彩绘轮胎“小蘑菇”点缀着篱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草店镇大石村用“绣花功夫”让“边角村”变身“示范村”的生动注脚。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要穿好环境整治这根“线”,关键在群众参与;发动群众,核心在党员带动;而引领党员,必须从村两委带头干开始!

整治初期,五组修了花坛,硬化路面,可没过几天,烟头、纸屑又悄悄冒头。看着成果要打回原形,谭书记连续三天凌晨扛着扫帚扫垃圾,旁边飘来风凉话:“书记做样子呢,这次又扫几天?”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她心上,但她暗下决心:做一天“样子”不算啥,三天、五天、十天做下去,总有人信这不是“样子”!第四天,五组的老党员老张默默走过来,佝偻着背清理张勇家柴火垛旁的废纸花生壳,这一幕,被早起开门的张勇看在了眼里,脸一下涨红了,一把夺过书记的扫帚:“谭书记,老张!让你们扫我家破烂,我这脸往哪搁?”就这一嗓子,像按下了启动键。周围邻居们自发清扫自家房前屋后,还暗暗较劲,比拼谁的房前屋后最整洁。这一幕,让人既欣慰又感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党员干部带头干,乡亲们的心气儿,真的能被点燃!

草店镇大石村借鉴这次经验,将全村划为12个“微网格”,村两委成员率先垂范,每位党员分包十户,像绣花一样,一针一线,把村里角角落落的责任“绣”进这张微网格里。

网格铺好了,光扫干净还不够,如何让乡亲们打心眼里爱上自己的家,主动装扮?草店镇大石村推行“微庭院”改造,把“卫生死角”变成“风景亮点”。

攻坚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入手——沈大爷的院子,半人高的菌棒架斜靠着土墙,锈铁犁头插在杂草里,石磨盘上还堆着破筐。头回上门时,大爷抄起扁担往地上一磕:“这些跟了我四十年,要扔先扔我。”听邻居说这些都是他的“命根子”。后来我们反应过来,环境整治不能搞“一刀切”,硬性清理只会伤了乡亲们的心,把“命根子”变成“聚宝盆”,才是破题关键!村里转变思路把这些“垃圾”变成“微庭院”的元素:生锈的铁犁架在院角,绕上刚扦插的爬山虎苗,把石磨盘洗刷干净,垫上几块砖,变身小茶几,沈大爷摸着犁头直乐:“没想到我这老伙计还能变盆景!”这一下点燃了全村“变废为宝”的热情。废旧砖瓦搭起了篱笆墙,陶罐种上了多肉,轮胎画上彩绘成了花盆,老农具变身创意摆件,“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如雨后春笋。短短时间,全村520多户都动起来了,“一户一景”,不再是口号,而是大石村实实在在的风景线。

重点突破后,怎么让这“星星之火”燎原?“机制活水润沃土,常态常新利长远。”草店镇大石村立下了“门前三包”的铁规矩,每季度召开环境湾组屋场会推选“美丽庭院”,大家非常看重!三组的老张,以前家门口杂物堆满,连续两次被定为“待改进户”,脸上挂不住。后来他卯足了劲,不仅把杂物清理得干干净净,还学着沈大爷用旧瓦罐种了花。第三季度,他家被选上了“进步之星”,在屋场会上领奖时,他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说“干净了就是舒坦!”。戴红袖章的老党员每天巡查,发现问题当场拍照发微信群。现在不用催,乡亲们看见路上有片落叶,都会顺手捡进垃圾桶。

大石村的变化没什么“大招”,靠的就是“网格划得密、党员冲在前、庭院扮得美、机制落得实”的绣花功夫。今日大石村,春有花海、夏有蛙鸣、秋有桂香、冬有灯影——这画卷上的每一笔,都是党员汗水和村民智慧的调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