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4位优秀村书记代表。他们扎根泥土,情系百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在破解难题中彰显着责任与担当。让我们共同走进他们的奋斗故事,感受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汲取砥砺前行的智慧。
他们分别是:新街镇刘家岗村党支部书记李波、尚市镇南岗村党支部书记梁峰、三里岗镇常安店村党支部书记何明洪、吴山镇联强村党支部书记王聪。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坚强有力的党支部,是引领乡村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抓基层、打基础并非易事。新街镇刘岗村在抓班子带队伍方面有突出的典型经验。
问
李书记,据说2021年您上任之前,刘家岗村还是镇上典型的弱村、穷村,能跟我们说说当时的情况吗?
答
新街镇刘家岗村党支部书记李波:
回想起2021年我刚到村里那会儿,情况确实是千头万绪,压力很大。村子底子薄,没产业,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更棘手的是还被评为了“软弱涣散”,那真是“三难”。第一难是班子像盘散沙。村干部各干各的,有的连“三会一课”是啥,都说不清楚。第二难是穷得叮当响。账上就剩2万块钱,修几个路灯都不够。第三难是人心不齐。土地纠纷、邻里矛盾三天两头闹到镇上,村民对干部不信任。那时候真是急得嘴上起泡。
问
这些问题当时确实比较棘手,但据了解在您的带领下,到2023年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您是采取了哪些关键性的措施产生了这些变化?
答
新街镇刘家岗村党支部书记李波:
我总结了五个有。第一,抓班子带队伍,让干部肚里有货。我带头学政策、学技术,每周固定半天集中学习。仅今年就组织了3次外出学习,还请农技专家来上了5堂课。第二,想点子找路子,让干部手里有招。上任后,我带着班子跑遍了周边的先进村取经。回来后,我们搞起了头脑风暴,最后大家决定办供销社、搞特色种植。靠着交通方便的优势,加上我个人经商的经历,仅村级社一项每年能赚20来万。第三,事公开账透明,让群众心里有数。每个季度我们都把账目贴在公开栏,谁都能来看,所有事都让群众知晓。第四,增收入惠民生,让群众包里有钱。通过香稻种植加工、特色水果种植、村级社等产业,我们让村民拿上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三份收入。第五,学先进比赶超,让群众脸上有笑。我们推出积分制,1分抵1块钱,能在供销社换商品。打扫卫生、参加义务劳动都能积分。2024年发了12万分,村民高兴得合不拢嘴。
主持人:“好一个‘五个有’工作法!印证了那句“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感谢李书记的分享!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支撑。然而,“钱从哪里来,路该怎么走”曾是困扰许多村庄的难题。但尚市镇南岗村的做法给了我们不少启发。
问
梁书记好。据了解,您为了南岗村的振兴,在产业发展方面做过不少尝试,可以谈谈具体是哪些,最终效果怎么样?
答
尚市镇南岗村党支部书记梁峰:
担任支部书记后,在发展集体经济上我们进行过很多尝试。我们种过土豆、种过西瓜、种过大棚蔬菜,但要么丰产不丰收,要么有产量没价格。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我们痛定思痛,发现调研不深入、论证不充分是直接原因。最终,我们把眼光聚焦到本地的花果产业上。如今,我们依托316国道,以解决水果仓储、冷链、物流等短板为切入点,联合周边村共建兴岗田园综合体,迈出了发展“国道经济”的坚实步伐,也为南岗村和周边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问
梁书记,南岗村的探索之路让我想起一句话:所有弯路,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您提出南岗村发展“国道经济”是基于什么考量?相比其他产业项目兴岗田园综合体的优势在哪里?
答
尚市镇南岗村党支部书记梁峰:
前面提到过我们发展产业走过了不少弯路,最后发现是“身在宝山,口袋空空”。群众靠种水果发家致富,村集体为什么不能融入其中。我们向党委、政府汇报后,得到领导的高度肯定,“切入花果产业链条,为花果产业配套,南岗村发展才有高度的确定性”,领导的一席话更加坚定我们的信心。后来,通过艰辛的努力,“国道经济”从图纸上的设想变成了落地的田园综合体。
具体到优势而言,我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适配本地优势产业。我们项目有效补齐了尚市镇水果产业仓储、加工、销售枢纽不足的短板,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二是有效实现区位价值转化。我们的项目坐拥国道便利,串联城镇,人流、车流、信息流集中,是天然的发展轴。三是开创村级产业发展新模式。我们采取了“跨村联建”思路,既做大了体量,也提升了效益。在业态上,涵盖商贸、服务、光伏发电等,利润更高,吸纳劳动力更多。在经营模式上,灵活采取自营、联营、租赁等,实现了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主持人:从土豆直销到国道通达,找准区位优势就像握住金钥匙——316国道是条“金扁担”,一头挑着花果飘香,一头挑着乡村振兴!南岗村趟出的路子,为我们建设新时代的花果之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感谢梁书记的分享!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面子”,更是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里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今天到场的2位书记所在的村很有典型性,让我们探寻他们改善人居环境的做法。
问
何书记,你所在的三里岗镇常安店村地处随南旅游环线,是大洪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的重要节点。以前,你们村在人居环境方面的突出短板是什么?
答
三里岗镇常安店村党支部书记何明洪:
我们村位于三里岗镇西北部,紧邻大洪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过去,虽坐拥绿水青山,但环境方面存在三个突出短板:一是环境“脏乱差”成顽疾,“三堆”“两垛”散布房前屋后,存量垃圾无法及时清运,严重影响村容;二是村民观念滞后,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成习惯,参与度低,“干部干、群众看”现象突出;三是长效机制缺失,缺乏系统管理,导致整治效果反复。这些问题不仅拉低村庄颜值,还阻碍了富硒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游客不愿来,农产品品牌难打响,村民增收遇瓶颈。
问
面对这些积弊,你们是如何推进综合环境提升工作的?
答
三里岗镇常安店村党支部书记何明洪:
我们将“清洁家园”行动作为生态立村的突破口,以“清、转、管”三字经破局!一是“清”字打头阵。按照“扫干净、码整齐、拆通透、美环境”标准,开展“清五边、治三乱、建三园”行动,让村庄“颜值”焕新。二是“转”字促变革。一方面是转运垃圾,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建立垃圾中转站1个,配备垃圾桶60余个、保洁员8名,实现垃圾日产日清;第二方面是转变观念,通过党员带头、协理员入户,引导村民主动参与。三是“管”字固长效。建强“三支队伍”,即党员先锋队、村务协理员队、志愿服务队;实行“三大机制”,即全民参与覆盖制、表彰激励机制、监督评比制,确保行动常态长效。如今,我们村可以说是推窗见绿、起步闻香,优美的环境带动了民宿产业、观光经济的兴起,农家乐、农特产品也有了更好的前景。
主持人:“清、转、管”三字经,字字千钧!常安店的和美之路证明,好环境也是生产力。感谢何书记的分享。
问
王书记,相比常安店村,你所在的联强村,地处国内重要的花岗岩主产区,石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在环境方面有没有给你们造成困扰,具体是哪些?
答
吴山镇联强村党支部书记王聪:
我们联强村处于吴山镇南部,S440穿村而过,常住人口980多人,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但由于在交通主干道边上,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主要有三大困扰,一是来往车辆较多,路边居住的村民门前扬尘较大;二是遇到桃李丰收季节时,路边的水果转运车辆较多,有安全隐患;三是村民自治意识不强,毁绿种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问
面对这些突出问题,你们是如何动真碰硬、系统推进整治提升工作的?
答
吴山镇联强村党支部书记王聪:
我们主要把握了三个核心:一是解决人的问题。起初群众的参与度不高,都认为整治行动是“一阵风”,为充分激发村民的积极性,我们通过“湾组夜话”“板凳会”凝聚共识,将每周五定为“村庄清洁”日,干部群众一起行动,久而久之将“清洁家园”行动从“政府主导”转变为“群众主动”。二是解决硬件问题。我们争取项目资金90万元对S440沿线进行改造,扩宽了人行道路,解决路边停车安全隐患问题,对排水设施进行升级,改善了人居环境。三是解决制度问题。建设容易管护是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制定了村规民约,落实了门前三包,有问题及时处理,村里也成立了监督小组,每月检查,干的不好的就在村民群里通报。环境变好了,村民也开心了,都养成了“要我清洁”到“我要清洁”的好习惯,家里院子都收拾得漂漂亮亮。
主持人:周五清洁日,扫掉的是灰尘,立起的是新风!联强村由乱到治,充分践行了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感谢王书记的分享!
今天的访谈送来四把金钥匙——李波书记教会我们:强支部,要既当“领头雁”又做“贴心人”;梁峰书记启示我们:兴产业,要善用“地理牌”打好“组合拳”;何明洪书记告诉我们:优环境,需“颜值担当”更需“价值转化”;王聪书记证明:破难题,要靠“硬措施”更要“暖心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