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场新闻
荒山淌“蜜”,闲水生“金”!长岗镇大洪山村用实干绘就乡村振兴图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5-08-07
  • 【字体:    

长岗镇大洪山村,曾经是一个偏僻闭塞、产业滞后、集体经济贫瘠的村。如今,眼前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硬化路通到家门口,红高粱在坡上铺成锦绣,河畔桶箱里鱼群欢跃,村民的笑容比山间野花还艳。从“贫瘠落后”到“活力涌动”,这个山村的蜕变,藏着“党建领航、产业多元、联农带农”的密码。

党建引领:支部扛旗,让“沉睡资源”变“增收资本”

“守着青山绿水,不能让乡亲们一直穷下去!”几年前,村“两委”班子带着这个念头,深入田间地头、山岭沟壑,全面摸排村组闲置资源。面对荒坡闲置、资源碎片化现状,通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服务创收”多元化发展路径。

村党支部成了“主心骨”,干部们更是“义务兵”。所有产业项目都由村“两委”干部义务管理。村支书徐艳明带头钻研意杨及红高粱种植技术,自掏腰包去外地学习取经,选优品种;村副主任丁志友利用自己多年养鱼经验,主动承担起黄颡鱼养殖的技术指导;其他干部分片包点,把产业基地当成“自家责任田”。

“干部们不拿一分钱,还倒贴功夫,咱还有啥理由不跟上?”村民们被这份担当打动,纷纷参与产业发展,曾经“各顾各”的村湾,拧成了一股劲。

产业多元:多点突破,用“产业链”串起“致富路”

如今的大洪山村,产业版图上“亮点”频闪,昔日闲置的资源成了“聚宝盆”。

荒坡上,红高粱成了“金疙瘩”。“以前这些荒坡没人管,现在种上耐旱高产的红高粱,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还能酿酒增值!”村民何家明脸上满是笑意。徐艳明介绍:“从高粱种植到酿酒销售,每斤高粱的附加值翻了几番,村集体年增收超5万元,酒糟还能作为饲料,形成‘种——酿——养’的循环链。”

河岸边,“桶箱生态养殖”成了新标杆。悬浮桶箱随波轻晃,黄颡鱼不时跃出水面。“不占耕地还节水环保,亩产效益比传统养殖提升30%以上,试养第一年就为村集体创收了两万多元!”参与养殖的村干部丁志友说起这事时难掩喜悦。

山林间,“一棵树挣两份钱”成了现实。6000多亩集体山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7万余元,意杨林下蜜蜂养殖年产蜂蜜近500斤,再增收2万余元。就连水也“生了金”——高位引水工程既解了村民饮水、灌溉难题,又为周边企业供水,年创收2万余元。“以前天旱就绝收,现在拧开阀门就有水,今年谷子预计亩产多收300斤!”65岁的晏文成指着地头的水管,笑得合不拢嘴。

联农带农:成果共享,以“真金白银”暖透 “民心”

产业“多点开花”,让大洪山村的集体经济从“囊中羞涩”到“钱袋子鼓”——年收入从几年前不足万元跃升至20余万元。这笔钱,首先花在了村民心坎上。

走在村里,4.3公里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龟山桥横跨小河连接两岸,高位饮水工程让“吃水难”成了老黄历;休闲广场上,孩子们追着玩,老人们摇着扇,20盏路灯把夜晚照得亮堂堂,500多平米花草丛里飘着清香。“以前村干部说话没人听,现在干出了名堂,大家腰包鼓了,心也齐了!”村民蔡和洲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从“穷山沟”到“幸福村”,大洪山村的故事还在续写。“下一步要继续深挖潜力,把项目做大、把产业链做长、把品牌做响,让集体家底更厚实,村民日子更红火!”徐艳明望着满山苍翠,语气里满是干劲。(随县融媒体中心 文可昕 长岗镇 胡云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