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点小事常要跑断腿、磨破嘴;如今,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就能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这场始于随县柳林镇院子河村的基层探索,历经二十余年的坚持与发展,从化解纠纷的“权宜之计”,蝶变为全国20多个地区借鉴的社会治理样本,书写着“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基层治理答卷。
院子河村坐落于柳林镇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共有419户1580人,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大村。2004年,村级区划与税费改革后,该村由原来两个村合并而成,村干部精简至4人。合并初期,因彼此不熟、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山、水、田、路、债等各类矛盾频发,村党支部书记包德山一度忙于协调、疲于应对。
因当地方言中“四”与“事”谐音,村“两委”创新推出每月4日、14日、24日为“说事日”,取名“逢四说事、有话就说”。制度一经推出,便在逢“四”之日,由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法律顾问等组成“说事团”,在固定场所或田间地头听民声、解民忧。
无论是邻里纠纷、土地争议、政策咨询,还是村庄发展建议,村民都可畅所欲言。定期“说事”实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有效避免问题升级,筑牢了基层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今年五月,村民万某在拆除旧房时,将房屋向与邻居黄某交界处的一处闲置空地扩宽一米,引发黄某强烈反对,双方争执迅速激化。村综治工作站通过日常走访及时察觉这一苗头,村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制止冲突。经勘查与沟通,确认万某在未获邻居同意、也未报请村委会审批的情况下擅自扩建。村“两委”从维护邻里和谐出发,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缓和情绪,并依据土地管理相关政策,详细解释宅基地划分标准与原则。待万某补办相关手续后,村干部再次组织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黄某对此结果非常满意:“现在两家连成整体,中间小沟填平了,宽路修到了门口,晒粮、出行都更方便了。”
随着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变化,“逢四说事”机制也在不断升级。县委政法委积极总结基层经验,拓展其内涵与形式,打造出更具活力的治理模式。如今在随县,“逢四说事”已衍生出“村湾夜话”“奶奶服务队”“板凳会”“三建三联调”“五分工作法”等一批个性化品牌,百花齐放,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焕发新机。
去年4月,随县综治中心正式建成投用。该中心面积2000平方米,整合21个部门、42名骨干集中办公,科学设置“三区”:引导受理区负责承接群众诉求,多元化解区专司矛盾纠纷调处,指挥调度区统筹风险治理,实现了从信访接待中心到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再到综治中心的三步跨越。
随县综治中心主任刘遥介绍:“随着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工作站)规范化建设与运行,群众有事找综治中心已逐渐成为习惯。截至今年8月,各级综治中心共收集矛盾5903条,有效化解率达96%以上,群众满意度达98%。”
从院子河村的初步探索,到全县推广的成熟机制,“逢四说事”已由一村之策汇成全县社会治理的澎湃江河,成为随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它不仅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也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汇聚民智的“议事厅”、提升治理能力的“练兵场”,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随县样本”。随县将持续放大“逢四说事”品牌效应,努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平安”成为随县最温暖的城市名片,为“整体提升环境,助力支点建设”贡献更大的随县力量。(随州电视台 章政、随县融媒体中心 陈首龙)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