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做好遗址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让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活力、新光彩。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注重发展”的原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和省住建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2021〕194号文件精神,号召群众积极参与,充分挖掘保护古代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一、基本概况
随县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历史风貌较完整,其中安居镇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第一批湖北省历史文化街区;另外有3个行政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是太白顶景区解河村戴家仓屋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草店镇三道河村和柯家寨村2019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草店镇紫金山村2022年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随县安居镇历史文化街区“九街十八巷”,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在,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街区内266间古建筑,居民建筑大多是大屋顶,有立架式的、公山式的、独立式的,全部是十一檩,间距3.5米,进伸8米的房舍,上盖布瓦,少数是风火卷檐的。老街的主街道顺应地势,自然转折分为九个部分,即九街。与之相对垂直的有十八条巷子,其中十条向南通向涢水河、八条向北,巷子多以姓氏命名,如丁家巷、曾家巷、皮家巷等,方便居民出行。
三道河柯家寨现有保存完好房屋30余间,为清代建筑风格。村落四周建有寨墙,柯家寨共有四扇寨门。南寨门前建有护村河。寨中房屋建筑为四合院形式,各个房屋均采用现代的框架结构,九檩十八柱,每户门前雕刻精美石鼓门墩,百余户廊檐互相联通,至今寨中各个院落排水系统良好。
紫金山楼子湾现有住户40余户,旧时居民就地取材在湾子四周用当地山上的石块垒建围墙、修建碉堡望楼。湾子的中间还巍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炮楼,湾中共有大大小小炮楼十余座,最高最大两座炮楼位于村子中心,其余众多小炮楼分布于村子四周。
太白顶风景区解河村是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历史古村落,是道光年间四品都司戴曜堂居住的宅园。宅园东西长652米,南北宽396米,占地259500平方米,总体布局严谨合理。四周为1220米长的城墙,设东、南,北三座城楼,一座地楼和一座更楼。城墙东、西、南三面有约40米宽1000米长的护城河,在南门主入口处设有跨河吊桥一座。庄园内分两大部分:东为青城,由宏记,顺记,老祥记,少祥记,水记和谦记六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的小宅院组成。宏记是戴曜堂府邸,府邸主要部分由正堂和东、西厢房三部分组成。抗日战争时期,鄂、豫边区第七纵队第三支队曾在此设立指挥部,1947年解放军桐柏军区司令部第一分部机关曾在此设立枪械所。1983年被随州市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和革命纪念地。
二、工作进展和成效
(一)积极推荐申报。为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传统村落和街区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根据住建部等6部委《关于做好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进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县聘请高校专家教授及第三方专业团队在全县范围内深入现场调研、走访咨询、翻阅相关史料等方式,认真收集整理村落概括、历史文脉、格局肌理、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生产生活、村志族谱等材料,经排查摸底、调研评估,全县有10个行政村符合传统村落推荐条件,经我县认真研究填报传统村落调查推荐表、编制传统村落申报PPT,高标准、严要求打好申报工作基础,2022年我县草店镇紫金山村被国家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二)探索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新模式。为有效展示传统村落独特的文化魅力,开展整体性非遗保护,促进群众就业增收。草店镇三道河柯家寨和紫金山楼子湾积极挖掘传统村落的革命遗址、历史文化等资源,依托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发展客家风情乡村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2022年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太白顶风景区解河村依托“华中第一寨”田王寨古兵寨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投入资金上亿元,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地利用传统民居发展乡村民宿,将戴家仓屋修建成乡村旅游点,景区内建有文化旅游经色教育研学基地,培育当地导游、优秀讲解员十多人,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进行了展示利用,助推红色旅游发展,吸引大量外来游客,每年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
(三)积极争取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任重而道远,为加强我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实现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我县结合文化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通过众筹和向上争取等渠道,先后投入资金480万元,用于传统村落古建筑修缮及周边环境改善等工作。目前太白顶风景区解河村戴家仓屋是我县保护较好的传统村落,草店镇柯家寨村、紫金山村排名其次。
(四)保护规划和普查认定。2016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北京、上海、成都等多家高校专家来我县安居镇九街十八巷调研评估,经实地考察论证,最终聘请武汉大学城市规划系中共武大设计有限公司为我县安居镇出具《安居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16-2030》,累计投入资金八百多万元。2022年,根据省住建厅、省文旅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县启动对安居镇“九街十八巷”历文化街区挂牌保护工作,向上争取资金50万元,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安居镇17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进行普查认定和挂牌保护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在建筑修缮保护方面,部分产权人、使用人没有自主保护意识,乡村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新建区的“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同时古建筑风貌更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重要资源和支撑载体,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而部分村民一旦评上了传统村落,就指望政府拿钱修缮维护,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古建筑资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古建筑保护工作难度较大。广大人民群众对古建筑的保护认识有偏差,认为古建筑保护是住建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乡村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积极主动性差,导致一些古建筑、遗址、古树得不到保护,地处偏僻的古建筑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存在保护难度大的现象。
(三)古建筑保护专项经费短缺。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投入,缺乏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一些急需维修的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已经列入保护范围之内的建筑,每年的维修管理费用离实际需要差距也很大,只能坏什么地方补什么地方,仅停留在“防止危房倒塌、补漏、加固”等敲敲打打的非专业水平上,至于整体维护,资金来源相当艰难。
(四)古建筑保护缺乏专业人才。古建筑保护是一项既困难又复杂的工作,而住建部门、属地政府既无权又无人,更缺乏经费,各地仅有一名负责城建方面的社会事务办主任和村书记负责协助做好古建保护工作。古建筑保护工作属于业务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县缺乏古建筑修缮方面专业人才,缺乏科技手段支撑,无法实现对古建筑的科学保护。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古建筑评估、筛选、认定工作。深入调研,对古建筑进行逐一登记和分类,并针对现存所有的乡村古建筑作出保护性利用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在制定保护规划时,对古建筑的历史年代、艺术风格、人文价值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对不同乡村古建筑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对周边的交通、绿化、市政配套设施等进行统一规划。
(二)强化宣传引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日、法制宣传日,出动宣传车辆、散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展示文物图板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群众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对于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宣传我县乡村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使乡村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群众能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实现对乡村古建筑的保护。
(三)完善机制体系。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制定管理制度,签订责任书,层层抓落实;进一步完善县、镇、村三级乡村古建筑保护网络体系,成立乡村古建筑保护领导小组,督查行政村古建筑保护工作情况;各乡镇成立由分管文化或当地文化站成立的乡村古建筑保护小组,各村以村委会成员和网格员组成保护小组,负责本辖区内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工作。
(四)夯实古建筑保护队伍。统筹推动住建行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村镇建筑工匠队伍建设。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质量安全、建筑风貌引导、农村建房消防安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为重点,培训基层干部及建筑工匠,提高村镇建筑工匠建设水平,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乡村古建筑保护工作专业队伍。
(五)积极争取古建筑保护经费。积极向上争取古建筑保护、维修等专项经费,通过众筹、社会力量参与、引入企业进驻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打造特色旅游亮点村。属地政府围绕古建筑风格,建筑风貌特点、现有村落格局,对传统村落古建筑加以整饬,对无人居住建筑进行修缮,寨墙修复原状等,可采取项目先行,后向上争取项目奖补的形式,激励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