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解读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1-09-18
  • 【字体:    


《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经随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对《纲要》解读如下:

一、关于《纲要》的谋划思路和结构

“十四五”规划是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十四五”规划既是落实中央和省市要求的重要政治任务,又是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蓝图的重大工程。为了科学谋划随县“十四五”规划总体思路,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特色突出”“弯道超车”“民生优先”理念,高起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域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优化规划的匹配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实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更多领域的开放、发展。

二是注重改革发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以优化营商环境、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举措,向存量要空间,向改革要发展,通过改革迸发强大活力。

三是聚焦转型提升。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能人创业”、“招商引资”、“做强特色”、“三化融合”工程,打好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成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培育和特色小镇建设等系列组合拳,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互联网+”行动,发展 5G、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制定产业振兴计划,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为随县科学赶超发展,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理性分析随县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这些发展“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理念和任务举措,不断提高谋全局、出思路、抓落实、解难题的本领。

五是充分挖掘政策潜力。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涉及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和以后出台的政策,充分挖掘政策潜力,如中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新《土地管理法》、《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等政策文件,为农村土地利用提供了更多空间,其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利用好新冠肺炎后中央给予湖北的系列倾斜政策。

《纲要》由11章构成,分三大板块,近6万字。

第一版块(第一章)是总论,主要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县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县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订了2035年总体目标和“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第二版块(第二章至第十章)是分论,明确了从培育经济新动能、产业升级、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完善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繁荣文化事业、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第三版块(第十一章)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主要阐述坚持规划引领、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加强资金保障、加强监督评估等内容。

二、关于“十四五”时期我县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随县将迈入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新变化,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随县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导思想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在全市实现“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目标定位、构建“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着力建设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全国生态康养宜居福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随县篇章。

贯彻市委“建设全国具有引领力的专汽之都、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港、具有吸引力的谒祖圣地、具有竞争力的风机名城,奋力打造全省特色增长极,努力实现“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目标定位的总体部署,我们对应提出了建设“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全国生态康养宜居福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提出主要考虑与随州市目标定位紧密衔接,并体现随县特色优势。建设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是基于随县是炎帝出生地、是炎帝文化的发源地、是全世界华人的根;建设全国生态康养宜居福地是基于大健康产业前景明朗,发展越来越广阔,随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健康养生且近年来在随南、随北等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建设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是基于随县已形成了相对成型、成熟的融合发展模式,并于2018年获批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是基于随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乡村振兴“1+6”实施方案,环潭镇龙家河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并大力实施“1253”工程,正在打造全省示范型、引领型样板工程;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是基于随县香菇、石材、专汽及新能源产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根据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纲要》提出了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与全县版图面积和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综合实力。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我县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提出了“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达到450亿元以上)、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县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提出上述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具有开局之意。以上主要目标的提出,是以此为依据,并经过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和因素,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审慎确定的,兼顾了需要和可能,既积极进取,又留有余地,既有具体的目标,也有可操作性较强的保障措施,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充分体现县委、县政府关于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纲要》用10章37节规划了“十四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重点阐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目标、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新发展措施。

(一)培育发展新动能,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以创新催生新动能,以改革激发新活力,以开放合作打造新优势,以营商环境优化加速新发展,为加快融入“双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升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积极培育企业研发平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大创新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汉襄科技创新源头,引导高校和科研院在随县建立研发中心、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推进统一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业务规范、数据标准和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开办线上全程网办、线下一窗联办。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水电气、工程领域、不动产登记、纳税、社会事务等企业和群众高度关注的事项,拓展全程网上一站式办理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深化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社会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完善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机制,打造一流社会信用体系。三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粮食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科学合理分流相关人员。积极引进央企和大型国企对随县工业企业进行产权置换改革,推广湖北现代、许继集团在随县重组收购经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按照市场化配置原则,对闲置土地、厂房采取再招商、出租、回购等方式进行再利用,盘活利用闲置资产。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效保障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四是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产业转移”和“淮河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和随州“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主动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县市的融合发展,重点做好与曾都区优势互补、与枣阳市的互联互通等,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共享和协调发展,加快融入“双循环”。

(二)加快产业升级,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提质发展现代制造业。依据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约发展,重点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集群为依托,加快发展食用菌、粮食、果品、木本油料、茶叶、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延伸石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成高质量、高效益、低能耗、零污染的精深循环产业链,推动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改造提升,牢牢把握随州市打造“专汽之都”战略定位,按照“产业集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思路,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强化项目建设,以发展改装车、特种车和零部件等为重点,打造改装车制造、特种车生产、零部件生产、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创新性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模企业达到350家,规企产值争取突破800亿元,形成工业布局合理、产业门类齐全、新兴产业占比高、经济效益贡献强、绿色可持续发展高品质的工业体系。二是突出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对接随州市农业“六个一”(一朵菇、一袋米、一头猪、一只鸡、一杯茶、一壶油)产业培育工程,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以香菇、粮油、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加快建成“国家现代农业(香菇)产业园”。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随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三是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商服务业,支持香菇、汽车及零部件等骨干企业建立在线采购、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物流配送服务等。加快建设商贸物流体系,有序推进与农产品加工相关冷链物流建设,加大对全县农贸市场及菜市场的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四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域旅游,按照“一核一廊一带一片区”的全域旅游规划布局,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逐步将随县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通过线上网络直播与线下旅游推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随县文旅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拜祖人文游、休闲度假游、探险体验游、绿色田园游和红色教育游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促进旅游产业区域联动,加大与武汉、孝感、襄阳、十堰等省内城市及河南南阳、信阳等省外城市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三)推进城乡融合,打造美丽宜居新随县。一是优化随县空间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和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随州“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在大局全局中找准极点、在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极能,深度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接随州主城区,推动一体化发展,在“两翼驱动”北部阵列上找准位置,在“汉襄肱骨”中担起重任,打造东承武汉、西接襄阳的关键节点,加快形成“东西贯通、南北相融、多点发力”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完善县城功能建设。大力提升县城所在厉山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打造功能完善、空间有序、品位高雅、形象臻美的城镇。做好智慧县城规划,高起点打造智慧县城,提升县城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承载能力。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借助县城辐射作用,以中心镇和特色镇、沿国道城镇带为重点,加快形成县城与镇村联动的网络状城镇化格局,构建县域范围内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三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擦亮小城镇”行动,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同步实施,与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乡镇特点,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实施县域经济“补短板”工程,镇域经济“小老虎”策略,鼓励和引导各镇以资源特色,培育和壮大乡镇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四)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富饶美丽新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围绕优化乡村发展格局,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推进随南环线、随中示范线、随中旅游线、随北示范线和随北旅游线建设,力争到2025年累计创建56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28个整治村。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聚集农村低收入人口,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持续压实责任,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大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互通、共建共享。持续完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养老、体育等设施,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推进乡村物流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布局5G应用,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和网络应用程度,为农业生产、技术监控以及电子商务奠定基础。三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延长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推动旅游要素向乡村聚集,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培养乡村发展带头人,留住本土优秀人才,引进外来适用人才,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和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完善乡村治理方式。着力实施“六有”工程,即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两委班子、有一个以上的乡贤能人带动、有一个以上龙头企业引领、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支撑、有一个以上优势资源挖掘、确有一个便利的交通条件,不断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村级自治能力和自治体系建设,发挥好乡贤的道德教化作用,彰显优秀典型的道德力量,促进乡风文明。

(五)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综合服务新水平。一是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国省干道及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建设和提档升级为主要任务,围绕相关规划中公路网布局,构建随县公路网骨架系统。大幅提高县域交通的通达性,优先打造连接县域交通的主干道路,形成“以城带镇、以镇连村、县域联动、互融一体”的发展格局。加快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建设,以县城区为中心,打通县城与各镇之间客运网络,逐步形成县、镇、村、湾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设施,满足群众出行、办事需求,增强县城影响力。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推动石材铁路专用线、小厉联络复线等项目建设,不断优化产业运输环境,打通重型货运通道,打造鄂北物流中心。加快通用航空建设,做好随州支线机场、蔚蓝龙脉支线机场等建设,不断完善航线运输网络。二是完善水利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防洪减灾、饮水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等项目。围绕全县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短板,启动水利和防灾体系补短板、城乡供水能力提升工程等。三是加快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坚持开发区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领头羊”的地位,通过建立税收等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各镇招商引资项目到开发区落户,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高地。积极推动开发区二期建设,力争十四五末期园区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加大开发区“七通一平”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加快建设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四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部署5G网络,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逐步实现5G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统筹布局制造、农业、交通、医疗、教育、消防安全、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5G应用。五是健全能源体系建设。保持新能源在全省的优势地位,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着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实施18个镇场镇区“气化”全覆盖,构建安全稳定、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六)坚持生态优先,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把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一是构建生态保护安全格局。以创建国家级与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契机,合理规划全县生态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以 “两屏、三区、五廊”。 坚持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并举,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加快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二是强化污染防治治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以初步建立覆盖随县及各镇建成区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体系为抓手,开展PM2.5监测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强力推进土壤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推进覆盖随县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常抓不懈治理好水环境、倡导水文明。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覆盖随县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农业、工业等循环产业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积极延伸生态产业链、产品链、废物利用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重点围绕食用菌和石材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七)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社会服务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原则,围绕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民生问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推动就业创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家庭农场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落实融资支持和用工鼓励政策。加大中小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统筹重点群体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加强工资保障。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促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快发展科教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根据人口增长趋势,扩大镇(场)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幼儿园,使普惠性幼儿园儿童占比达到80%以上。深化教育改革,落实教师“县管校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改扩建现有2所高中的基础上,在县城新建1所普通高中,推进高中教育协调特色发展。同时,加强特殊教育、职业教育提质发展。四是推进“健康随县”建设。全面实施健康随县战略,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健康随县”建设为主线,推进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着力让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切实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八)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文化软实力新高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县文化软实力。一是提升城乡文明水平。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典型示范,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推动文明村镇达标创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推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随县强大的宣传矩阵。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县有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博物馆)、镇有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点(基层文化服务点)的要求,建成县、镇、村三级设施配套齐全、线上线下联动、覆盖全县的三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融媒体、微信、微博)。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文体人才,加强对基层文体干部、业余文体骨干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队伍整体水平。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弘扬炎帝精神,加强区域文体活动品牌建设和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力度。

(九)创新社会治理,营造和谐稳定新环境。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选举任免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协商在一线”新机制。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二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建引领,完善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完善“三个组织体制”为抓手,整合盘活基层社会治理存量资源,全面培育壮大多元主体,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三是全力维护公共安全。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推进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以推进地方安全发展为目标,强化风险排查治理预防机制,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推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社会舆情分析,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和应急快速响应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大力开展双拥工作,坚持党管武装,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和军休人员安置工作,全面健全政策扶持就业、培训促进就业与重点安置、自主就业、推荐就业相配套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