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推动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繁荣的开局年。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世界华人谒祖圣地”战略思想,以随县擦亮“炎帝神农故里”、“明玉珍故居”、“安居九街十八巷”、“田王寨遗址”四张文化名片为基础,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以全面规划建设全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整理、开发随县历史文化、传统民间艺术和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逐步形成管理规范、体制完善、文化繁荣的新局面,打造文化品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扎根人民,打造精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办好2016年重点文化活动
以办好办精丙申年炎帝文化庙会为龙头,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本届庙会将继续围绕民俗文化、非遗文化,推出一批具有更高水准,形式更加多样,反映时代精神,体现随县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精品,进一步提高炎帝文化庙会的影响力、知名度。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炎帝文化进校园等主题活动。组织好庆祝建党9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相关活动。组织各行政村、各社区广场舞文艺团队参加湖北省第三届“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
(二)加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探索建立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以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为龙头,带动乡镇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民健身工程等建设纵深发展。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在完善洪山镇、安居镇、新街镇、殷店镇、唐县镇、万福店农场等6个镇(场)乡镇综合文化站提档升级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新建18个文体活动广场,按照市级计划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健身路径建设任务。完善随县体育中心项目前期筹备相关工作。着力丰富县图书馆馆藏量,广泛开展面向社会的图书征集活动,搜集一批清代民国时期古籍善本,拍摄一批农耕农具民俗用品图片,制作一批汉砖纹饰拓本。提高“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水平,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开设舞蹈、健美操等大众健身项目培训班,确保全年开展各类文体培训不少于12次,培训人数不少于500人。
(三)积极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模式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依托随县民间艺人协会、随县神农剧团,在重大节庆日、送戏下乡活动中,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开展全县文化站长培训。着力推进“一镇一品”文化工程,继续支持各镇(场)文化站开展传统优势文化项目传承、表演和创新,丰富艺术表演形式,打造一批具有乡镇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每个镇(场)都有自己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目标。向省级推荐全县涌现出来的“文化书记(镇长)”、“优秀文化站长”等,建立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开设公共文化服务微信公众号,加大文化惠民力度。重点突出安居板凳龙、天河口九莲灯、唐镇随州慢板和随县“三独”(独人轿、独角兽、独轮车)、义阳大鼓、万福店摔跤等民间特色文艺节目,并力争在省级比赛、评比中获奖,推进随县特色文艺项目走出去。积极探索并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模式与途径。继续抓好“三下乡”活动,完成演出场次不少于18场。
(四)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
积极培育、扶持群众文艺团体。组织参与全省民间文艺展演活动,创新“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管理,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发展草根文艺、乡村文艺、社区文艺、校园文艺、机关文艺、企业文艺,充分挖掘和释放蕴藏在民间的文艺力量,开展“优秀民间艺人”评选。
二、提高认识,开拓思路,不断提升体育事业服务能力与水平
(五)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
加大《湖北省全民健身条例》贯彻落实力度,通过举办各类运动会、健身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健身意识。在“全民健身日”和重大节假日期间,动员各系统、各单位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引导镇、村广泛开展农民健身活动。高规格办好随县2016年庆五一职工体育运动会、第六届“千人百盘中国象棋大赛”。举办诸如万人自行车骑行、老年人门球比赛等县直机关体育活动。
(六)着力培养体育人才,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健全完善基层体育组织,加强对各类体育协会指导力度。重点支持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开展活动,至2016年底:各乡镇老体协组织建设要达到80%;各社区、村级老体协组织建设要达到70%;民间社会老年人体育“气、拳、剑、操、舞、棋、球”类、书画、运动队参加人数要达到老年人60%以上;每个乡镇要成立至少3—5个专业社会老年人体育运动队或运动协会,包括广场舞、民间民乐队。推进传统体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及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举办三期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积极组队参加市青少年篮球比赛等各类竞技比赛。
三、夯实主体,强化管理,推动新闻出版广电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积极开展随县2016年全民阅读活动
组织学习宣传《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体验活动,将全民阅读活动与“三下乡”活动结合,开展不少于3次以流动图书车送图书下乡活动,借助“三下乡”活动提升全民阅读活动的人气。组织举办湖北省第十三届“童之趣”杯征文大赛随县选拔赛,选送优秀作品参加湖北省第十三届“童之趣”杯征文大赛终评。推动全民阅读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培育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家庭等先进典型,深入推进“六进一创”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阅读活动的社会效应,营造“书香随县”浓厚氛围。推动城乡公共阅报栏(屏)工程建设。
(八)巩固提高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继续开展“书香门第·耕读人家”主题活动。推动农家书屋工程从“以建为主”向“建管用并重”转变。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推动农家书屋向人流密集地方搬迁。拓展书屋功能,积极开展与农业、供销、残联、邮政、电信等部门合作,探索在书屋开展村邮政服务、图书代销、通信服务、网络服务、打字复印等经营业务。继续开展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做好星级农家书屋和优秀管理员评选。进一步完善“精准”选书配书机制,做好2016年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做好农家书屋信息采集报送,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信息化管理。
(九)落实广电惠民实事
扎实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边远山区的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建设步伐,力争6月底前完成59500套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广电“户户通”安装工作。深入推进农村智能广播网(村村响)工程建设,圆满完成“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完成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播出内容审查、系统平台运营、设备操作规程、公共应急管理、设备运营维护等制度建设,切实巩固已有“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建设成果。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一月一村一场电影 ”工程,完成农村电影放映4128场。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模式,开展乡镇室内固定放映点试点,逐步实现电影由流动放映向固定放映转变。落实随县数字影院建设工作。摸清底子,稳妥处理老电影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进一步健全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实事和好事。
四、加快建设,规范管理,营造科学有序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环境
(十)创新广电行业管理
规范行政审批程序,严把审批关。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审批档案归档制度。探索新闻出版广电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安全播出、农村电影放映监管等一体化监管。探索建设县级电视电话系统,实现监管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开展对非法销售、安装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治工作,维护广播电视正常传播秩序。
(十一)加强新闻出版行政管理
加大版权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继续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积极创建“扫黄打非”示范县。重点加强日常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实施“清源2016”、“净网2016”、“护苗2016”、“秋风2016”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有害出版活动,坚决封堵和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严厉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集中整治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有害少儿出版物及信息,集中整治中小学春秋季开学前后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严厉打击“假报刊”、“ 假记者”、“ 假记者站”、“假新闻”等违规行为。开展印刷企业专项检查。重点扶持“画中画”公司业务正常开展。
五、立足保护,重视传承,构建合理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十二)推进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
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值守工作,确保重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完成随县“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落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居遗址”安防系统工程建设工作。配合安居镇政府做好安居“九街十八巷”的保护维修等相关工作。积极做好戴家仓屋及田王寨遗址捆绑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准备工作。抓好厉山星炬梨子园墓地文物的安全防范工作。做好全县基本建设中的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积极争资立项,争取2016年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项经费,不断完善文物保护设施条件,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推进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镇(乡)、名村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做优做精县博物馆布展及免费开放工作。推进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开展“礼乐学堂”、“小小讲解员”、“考古夏令营”等社会教育活动。
(十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加大非遗保护和申报力度,完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不少于20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录入不少于100个。扎实推进《随县文化图典》编纂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机制,切实加强代表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和传承。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建立传承人数字档案。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览、演出、讲座、论坛以及咨询服务等。以洪山二月风葛粉、均川李廷广麻酥饼、厉山腐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植的企业为龙头,逐步推进非遗项目走向市场。
六、严格执法,规范管理,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十四)规范文化市场管理
探索游戏游艺行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上网服务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参与社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化市场治理方式。全面提升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水平。探索文化市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文化市场网络优势。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能力水平。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做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数据报送及网上执法办案。深入推进文化市场“暑期集中行动”等各类专项治理,维护文化市场良好经营秩序,进一步提高文化娱乐场所经营者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文化市场不发生重大事故。联合公安、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强“两考”期间的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确保“两考”顺利进行。
七、深化改革,开拓思路,构建繁荣有序的文体广电产业体系
(十五)文化产业
积极探索与生态文化保护旅游景区相结合的有效模式,遵循“围绕保护搞建设,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借鉴婺源江湾、黄陂古建筑群落、孝昌大河等古民居保护利用经验,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对戴家仓屋、安居九街十八巷、澴潭古建筑群等古建筑进行规划,将其打造成旅游特色目的地。紧紧围绕“世界华人谒祖圣地、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战略,主打“炎帝文化庙会”节庆活动,打造炎帝文化庙会长效品牌。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引导发展以工艺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为重点的特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借位发展的良好格局,把随县建设成炎帝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旅游胜地。探索实施“互联网+”和“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农业、旅游、金融、供销、工业等跨界深度融合发展的道路。
推动淮河镇抱朴谷申报第7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完善澴潭镇古建筑群、草店镇柯家寨、淮河镇古楚长城等古遗迹、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加快洪山镇、澴潭镇原江汉军区司令部旧址、原湖北日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旧址、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名胜区李家沟原桐柏军区司令部旧址等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古建筑的申报、保护、利用。
(十六)体育业
加强基层体育指导员培训,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强身健体的功能作用。加大体育彩票宣传力度,拓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继续坚持“突出公益宣传、抓好户外销售”的基本思路,加强与电信、移动、联通、邮政、中石油、中石化等行业合作,推进即开型彩票进网吧等各类经营场所,结合各类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现场售卖,扩大体彩社会影响力。推进乡镇即开型体彩销售亭建设。
(十七)广播电影电视业
实施“互联网+广电”战略,推动随县广播电视信息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快“户户通”、“村村响”建设步伐,着力构建宽领域、广覆盖的县、镇、村三级农村广播电视惠民服务体系。以洪山镇影剧院建成营业为契机,逐步推动随县电影电视业良性发展。加快“炎帝神农传说”数字技术的市场化运用。
八、内转作风,外强素质,打造务实高效的文体广电干部队伍
(十八)切实加强党建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着力建设学习型机关。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强化纪律监督,完善惩防体系,有效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抓好“六五”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继续抓好作风建设,深化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等活动,加强“六型”机关建设。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继续加强文体广电系统干部职工培训教育,选送优秀干部职工参加省、市组织的文化体育业务培训。继续利用炎帝文化庙会和“三下乡”等活动为我县的文化行政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提供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大舞台。开展非遗传承人、农村文艺团队骨干培训。加强文化后备力量的培养,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力度。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