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热射病,夏天还要当心这些危险症状,尤其是这几类人……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3-07-13
  • 【字体:    

自入伏以来高温持续“烤”验湖北进入了“火炉”模式,炎炎烈日下仍有很多劳动者坚守高温岗位,比如建筑工人、车间工人、清洁工人等……什么是中暑?哪些职业容易发生中暑?什么是高温作业?一起来看——

1、什么是中暑?

①先兆中暑症状

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伴或不伴体温升高。

若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就可以恢复。

②轻症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度以上,并且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

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数小时内可恢复。

③重症中暑症状

重症中暑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以肌肉痉挛为主,表现为骨骼肌痉挛,例如四肢、腹部肌肉以及面部肌肉出现抽搐,抽搐时间在几分钟内,然后缓解,但是是间歇性发作的,这种情况体温不是很高,体温超过38度或者以上,很少会出现40度的情况。

热衰竭:主要表现为大量丢失体液后出现全身乏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甚至有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情况。

热射病:高温相关急症中最严重的情况,即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身体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通常超过40℃,出现无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表现。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例如谵妄、惊厥、昏迷)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如不能及时妥善救治,死亡率高达50%-80%。

2、哪些职业容易发生中暑?

①高温强辐射作业

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锅炉车间等。

②高温、高气湿作业

其特点是气温高、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或者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印染、造纸等。

③夏季露天作业

如夏季街道清洁、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的露天作业,除了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的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

3、什么是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包括高温天气作业和工作场所高温作业。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工作场所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4、中暑了该怎么办?

①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

将病人转移至阴凉、通风或温度较低的环境(如空调房),将其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同时使其双脚抬高。

②及时补充水分

如果病人意识清醒,可让其饮用一些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补充水分不宜过多,不宜饮用咖啡或酒精类饮料。已经昏迷者,不可强行喂水,以免引起气道阻塞或呕吐窒息。可酌情使用解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等。

③迅速降温

体温升高者,可采用冰敷、温水擦浴全身,扇风加快蒸发、对流散热。不断按摩其四肢及躯干。用冰袋冷敷双侧腋下、颈部及腹股沟区等部位,当体温降至38℃以下时,停止冷敷等强而快的降温措施。

④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应立即通知急救中心,并注意保证呼吸道畅通。

5、如何减少中暑的发生?

①充足饮水,保持机体的水分

在高温环境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建议至少每小时喝2~4杯温开水,约500~1000毫升。同时应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可以饮用运动饮料、淡盐水、水果等。

②空调温度要适宜

应控制在26~28℃,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忽冷忽热也易引起人体对温度适应能力的改变。

③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避免露天作业

必要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穿着浅色系的宽松棉麻类衣服。同时预防和控制职业性中暑事件发生,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和重点人群,应特别注意防暑降温工作,认真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健身、锻炼爱好者也要关注天气,避免高温户外锻炼。

④老弱病残重点关注

婴幼儿及儿童、65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患有疾病的人群(特别是患有心脏病或高血压者)或服用某些药物的人(如抑郁症、失眠或血液循环不良患者)等人群在高温天气里更易发生危险,应当给予格外关注。

⑤预防中暑的饮食推荐

凉茶、菊花茶、酸梅汤、绿豆汤、西瓜汁等具有清热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对预防中暑有一定作用。饮用时还需注意不要过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