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长者模式>图片新闻
新华社 | 黄天骥:扎根山野的“菇”勇者
  • 发布时间: 2025-07-03
  • 信息来源:

仲夏的鄂北山乡,雨后绿意葱茏。驶入湖北随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苍翠的山色漫入车窗。道路两旁,连片的香菇大棚静卧于休采期的安谧之中。这份宁静,却常被一串急促的手机铃声打破——这是湖北长久菌业总经理(技术员)、随州市三里岗食用菌科研中心主任黄天骥的“产业进行曲”。

黄天骥在菇棚查看菌棒生长情况

2014年,一个关键的抉择摆在他面前。

其实在此之前6年,也就是2008年,一个愿望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那时还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的他,初访遍地都是香菇的随州三里岗,便被菌棒上绽放的奇妙花纹和香菇产业蓬勃的生命力深深震撼——那是我国著名真菌学家杨新美教授1978年在此播下的希望火种。

“杨新美教授68岁高龄,仍在杨家棚村躬身试种段木香菇,作为他的第四代弟子,更要守护好这方菌业热土。”黄天骥生于湖北应城农家,骨子里流淌着对土地的亲近。关键抉择,一定要服从于内心。“有人笑我傻,我却认为很值!”2014年,黄天骥离开武汉,来到“中国香菇之乡”随州,一头扎进山沟沟,从此将青春与智慧深植于这片香菇沃土。

初来乍到不到三个月,一场突发的“烂袋危机”成了他扎根的“试金石”。当时随州市随县的香菇大面积“烂袋”,菇农焦灼万分。黄天骥受邀参与调研,精准诊断出症结在于“免割袋”技术推广后管理不到位。他迅速组织培训,传授提前预防、综合治理的“小妙方”。当看到措施见效,乡亲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他深刻认识到:科研成果唯有扎根土地,才能焕发生命力。

初到菇乡,随州香菇产业有规模无品牌、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如芒在背。“没有自主菌种,产业命脉就攥在别人手里!”黄天骥深知,优质、适配的菌种是香菇产业的核心“芯片”。

黄天骥在观察菌种生长情况 

一场攥紧“芯片”的攻坚战就此打响。他迅速组建起20余人的研发团队,搭建起设施化的培养室、规范化的检测实验室和现代化的菌种菌包生产线,并与高校、科研院所紧密携手。无数个日夜,他与团队泡在养菌车间、试验大棚,像呵护婴儿般观察、记录不同菌种在各种环境下的细微变化,在海量数据中淘漉真金。  

汗水浇灌出硕果。“久香秋7”、“秋香607”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香菇良种破土而出,不仅填补了随州空白,更成功通过湖北省品种认定。2024年,“久香1602”、“久香1711”等4个新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初审,为产业注入澎湃新动能。  

走进实验室,恒温培养箱散发着柔和光晕,透过玻璃,可见排列整齐、标识清晰的菌种袋。“过去,我们主要负责品种筛选等后期环节;如今,已向杂交育种等前端迈进。”黄天骥小心翼翼地取出一袋菌种介绍道:“今年3到6月,我们收集优质香菇孢子进行杂交试验,已经初步筛选出了上千个杂交子。”他强调,品种会老化变异,唯有持续创新,产业之树才能常青。

智能化香菇种植大棚

良种还需良法配。如何让科技智慧转化为菇农手中的真金白银,技术推广是关键一环。距离公司不远,一座现代化的香菇栽培示范基地格外醒目。这是黄天骥2020年打造的“智慧菇房”样板。物联网、AI控制、数据云平台在这里集成应用,一部手机便能轻松调控菇棚的光、温、水、气。“升级后,劳动强度降了四成,优质花菇产出却提高了三成!”他指着手机App,言语间充满自豪。

基地不仅是试验田,更是开放的课堂。黄天骥毫无保留地将核心技术公开示范,并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培训教室,义务担任“菇农导师”。菌种生产要点、高效栽培经验、烂袋防控技术……一场场实用技术培训,累计超过110场,惠及菇农6000余人次,年推广栽培超8000万袋。他的技术热线响遍湖北,辐射河南、云南、贵州等地。在他带动下,3万余人加入食用菌产业大军,累计助农增收超10亿元。

试验基地里,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菌香。黄天骥蹲下身,专注地翻看菌棒的生长状况。而他手机屏幕上不断闪烁的技术咨询消息,恰似播撒的菌种,在乡村振兴的广袤沃土上,悄然萌发、茁壮成长。这位扎根山野的“菇”勇者,正用科技的力量,续写着“一朵菇”带动一方富的动人篇章。

随县三里岗镇香菇种植基地

(新华社湖北分社 随县融媒体中心 蒋梦晓、张小茜、杜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