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4号建议会办工作的意见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4-12-25
  • 【字体:    

市经信局:

现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4号建议提出的“关于落实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相关政策的建议”的建议办理情况函告如下,请综合后一并答复代表。

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各种风险挑战叠加,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也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有效落实纾困惠企政策。认真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1条”,优化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出台财政扶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印发《随县“免申即享”政策清单》《关于进一步优化县级财政扶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印发随县招商引资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等文件,在房屋租赁、技改创新、税收贡献、人才引进、专利转化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兑现惠企资金超4.87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16万户次。强化融资支持,深化政银企对接合作,成功引进汉口银行签约入驻,创新“政银担”合作模式,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7亿元,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8亿元。

二、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将优质企业培育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筑牢经济发展底盘。统筹运用财税、金融、技术、产业、人才、用地、用能等政策工具,持续支持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储备1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备力量;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深耕行业细分领域,着力做好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升级工作。组织企业参与创新成果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创业大赛、供需对接等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帮助企业降本减负、拓展市场,

三、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继续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企业储备,确保随县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有较大提升。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交流。深化县校务实合作,常态化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留住一批成熟性人才,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竞争力。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随县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大提升工程,抓好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中试基地等平台建设,积极指导企业与高校加快建立省级平台,尤其是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创新平台良性发展。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常态化推进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无缝对接”,推动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引领发展,引导“政产学研资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互联网+成果转移+企业对接”,切实推进“纸变钱”,提升随县科技创新动能。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对涉及产业投资相关的核准(备案)用地、环评、能评能行政许可事项,除国家规定外,不得另行增加审批要件,需要相关部门审批文件作为前置的,不得自行提高文件层级,探索推广工业项目审批容缺承诺等措施,优化项目竣工验收手续,将中介服务事项纳入各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机构选择、费用支付、报告上传、服务评价等全流程线上办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二是促进电力市场建设发展。有序推进工商业用户进入电力市场,鼓励直接参与市场交易,推进直供电户表改造,落实“一户一表”政策,严控转供电主体增量。实施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业低压用电报装“零投资”政策,对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不向用户收取代理费用。三是精准对接,优化服务。建立领导干部联点“援企纾困”帮扶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堵点、难点问题,多措并举提振发展信心。进一步推动企业“安宁生产日”制度的落实,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检查行为。针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024年4月29日

主管领导姓名:刘春雨        联系电话:181****6227

经办人姓名:曾艳青         联系电话:1589****6816

邮 政 编 码:431500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选任工委、市政府督查室各1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