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神食粮送进千家万户——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践行初心使命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2-11-13
  • 【字体:    

“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好肩负历史使命提出殷切希望,指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从文艺工作座谈会到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再到十九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文艺工作者化信心为动力,化力量为行动,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一、坚定文化自信,强化顶层设计,用更健全的制度保障人民权益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息息相关。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健全政策体系始终被摆在重要位置,得到深度贯彻。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步迈进,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彰显出不变的初心和鲜明的文化自觉。

2017年3月,我国文化领域第一部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为明确政府责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和相关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1个部委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内容和服务标准,为各级政府履职尽责和人民群众享有相应权利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坚持人民至上,丰富产品供给,用高质量的服务浸润民心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文艺工作者不仅通过创作来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也通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将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资源送到百姓身边,让人民享受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忱。

文化和旅游部于2021年春节期间,通过网络联动开展全国“村晚”活动,使乡村小舞台变成了社会大舞台、惠民好舞台,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达1.24亿,“村晚”新民俗正在形成;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组织开展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得到群众热情响应,参与人次超1.7亿,爱党爱国深情愈加浓厚;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已收录视频作品3000余个,播放量突破5.1亿次;“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遴选全国各地数百个优秀品牌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上展示;群星奖评审和优秀作品巡演令人大开眼界,《红高粱》《击壤歌》等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广获好口碑。各地广泛开展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以及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为基层百姓送去源源不断的欢乐。

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方式更加多元。各级政府主动对接群众需求,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包办”的旧模式,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成效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搭上数字化快车道,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性、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提升同步。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飞速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等举措,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云端博物馆”“云上村晚”等全景式数字体验产品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在线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三、坚守初心使命,文化进万家,用高尚的文艺引领风尚

“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追求和传播真善美,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走到人民身边,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瞄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优质公共文化产品资源供给,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能力和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每年“两节”期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简称“文化进万家”)准时启动,为基层百姓送去文化红包和艺术祝福。近年来,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越发新颖,成效更加显著,艺术家与群众都满怀热情和期待。2021年,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文化进万家”活动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紧紧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题,组织人员精干、水平精湛的文化文艺小分队奔赴基层,尤其是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和文化需求较为迫切的地区,以“互联网+”推动线上线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内涵丰富的文艺演出、文艺培训、文化服务等,送去基层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产品。

据统计,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10家文艺院团,以国家级贫困县,特别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深度贫困县为重点,共派出了240支乌兰牧骑式文化文艺小分队,分赴97个国家级贫困县各乡镇村开展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多项活动。各省(区、市)一共组织了近两万支文化文艺小分队,走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激发起了干部群众奋进的信心和干劲。同时,各大院团注重采取有针对性的、有区域特色的艺术帮扶模式,激发贫困地区艺术创作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一批联合创作的艺术成果。

“文化进万家”工作常年开展,已经形成灵活高效的机制。参与其中的文化单位针对各地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紧跟群众文化需求发展变化,培根铸魂的实效有力体现。

2017年开始,国家图书馆参与文化进万家相关工作,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文献捐赠、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搭建、全民阅读活动、古籍保护和传统文化推广等工作。经典的读物、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和主题阅读项目,持续充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针对我国边疆地区幅员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化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落后的现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自2013年启动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通过提高服务设备配备标准,在草原牧场、边防哨所、边境口岸、边贸集市等服务盲区设置数字服务点,整合配送边疆特色文化资源,强化无线和移动服务功能,提升边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目前,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该中心已对中西部边疆地区1000个乡镇服务点设备配置进行提升,建设1万个左右数字文化驿站。2020年,该中心还与国家移民管理局合力共建边疆地区警民服务点、合作开展文化活动、共建共享数字文化网络资源、深入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带动对边疆地区基层群众的服务。

依托健全的公共文化网络和服务体系,文化进万家活动不仅实现了“送文化”到“种文化”,还注重向人民学习,汲取百姓智慧,建立新的文化生态。

2021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中央文明办一局、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承办,中国文化馆协会、中国手艺网具体实施的“新生活·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美术创作征集展示活动,采取层层发动、广泛征集和重点征集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到1800余幅作品,遴选出230余幅作品进入互动展示阶段。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主题展览吸引4.22万人次参观,并赠出6000份年画衍生品。江苏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河南宋都、河北武强、四川绵竹等区域联展同期开展,山东省文化馆举办专题巡演,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出“云上年画展”,向基层发放年历、春联、福字等年画文创衍生品74.3万份,并走进工地、医院等,为就地过年的农民工、防疫人员、志愿者送去了新春祝福。据了解,2022年春节期间,除了展示优秀作品、举办丰富多彩的春节群众文化活动外,还将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集中展示优秀年画作品,并在传统年画产地和主要流传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地举办活动专题巡展、联展,同时举办公益讲座、互动体验工坊、文创交流展示、美育进校园等文化活动,进一步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丰富文化进万家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当前,全党全国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在总结经验中开启新征程。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繁荣文艺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重要论述为指南,我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将同党和人民一道,沉下心来为民服务,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起团结进取、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