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确保我镇乡村振兴战略按要求、分步骤、分阶段扎实推进,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目标任务
2021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基本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走符合万和实际、具有万和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坚持党管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引领、统筹协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扎实推进。
四、工作举措
(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培植乡村振兴动能
1.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同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以集中安置区为重点,扎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扶持力度,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责任领导:毛世海、刘宗海;责任单位:农办、扶贫办、城建办)
2.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壮大特色乡村产业,提升猕猴桃、兰草、香稻种植“三条走廊”种植规模和知名度。扩大牛程公路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培育增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猕猴桃走廊建设具体村为冷岗、皂角树、合河、万家湾、山头等村;建好厉合公路兰花产业“一园一带”观光带,建好兰花交易博览园,壮大10个村兰草种植规模,建设兰棚100棚,兰草100万盆,兰草走廊具体发展村为黄林树、倒峡、邱家大湾、吉祥、九里湾、郭家乡、青苔、双湾、车店、走马岭等村;落实万和香稻订单种植面积10000亩,“兰乡香米”商标品牌申报成功,东线香稻走廊具体村为佛山、沙河店、石狮、九里湾、大西湾、吉祥、车店、龙灯桥、郭家乡、合河、小河等村。打造电商平台,着力破解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瓶颈,奋力擦亮“中国蕙兰之乡”名片,重振万和佛山香米辉煌,提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群众脱贫致富渠道。(责任领导:黄景成、刘宗海;责任单位:农办、农技服务中心、供销社)
3.壮大绿色产业。突出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在着重发展壮大牛程公路“猕猴桃走廊”、厉合公路“兰草走廊”、东线“香稻走廊”的基础上,扩大香菇、大球盖菇、羊肚菌、黄牛、生猪、山羊、土鸡、中药材、油桃、木耳的种植养殖规模,培育佛山、双湾、吉祥、尖峰、车店大球盖菇试种示范基地,培育白云、合河、石板河、皂角树、曹门香菇制棒生产基地及规模种植,培育山头、沙河店、龙灯桥、皂角树黄牛、山羊、生猪、土鸡等养殖业规模,培育龙凤山羊肚菌规模发展,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能致富。(责任领导:黄景成、刘宗海、梁斌;责任单位:农办、农技服务中心、畜牧服务中心)
4.做好农业创新升级文章。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壮大特色乡村产业,依托万和电商先发优势,充分发挥电商中心带动作用,打造青苔电商小村,加大电商人才培训,将电商产业打造为服务各类农产品销售的基础产业,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建好兰草“一园一带”观光产业园,做好猕猴桃冷库和后续精深加工产业工作,延长产业链,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大新型职业技术农民和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力度,吸引“一懂两爱”技术人员回乡就业,增加农村专业人才储备。(责任领导:刘宗海、金争;责任单位:农技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
5.大力提升乡村旅游水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古村落、自然生态等资源优势,挖掘镇内优秀文旅资源,积极招引七尖峰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加大金银洞旅游开发力度,立足佛山寨旅游资源禀赋,打造与田王寨长征文化公园相融合的红色旅游圈。打造观音岩与铁山红叶“金秋红叶花海”观光带,拉动三产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湖北耀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合河村、万家湾村、石板河村、尖峰村等村流转荒山2万亩建设以木本油料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示范园。(责任领导:刘宗海;责任单位:农办、文化服务中心)
(二)建设生态美丽家园,提升乡村内涵品质
1.编制村庄布局规划,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按照规划先行,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充分尊重民意,采取简洁直观、实用性强、“多规合一”的方式,引进专业规划设计团队,积极推进10个示范村和整治村规划和设计,率先支持推动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其他村规划修编或编制,实现应编尽编。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责任领导:毛世海;责任单位:城建办、国土所)
2.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紧紧围绕32个村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建立农村垃圾治理经费保障机制,巩固完善垃圾治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实现无害化治理全覆盖,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力争在邱家大湾村、倒峡村等10示范村和整治村率先实行垃圾分类。(责任领导:毛世海;责任单位:城建办、村镇建设服务中心)
3.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月考评、季拉练制度,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乡镇创建活动,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打造“三三工程”升级版。从2021年2月起,将每月第一个星期五设定为“村庄清洁日”,清洁日当天,坚持干部全员上阵、农民全体出动,由驻村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员、包村镇干部、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以及全体在村村民共同参加以“五清一改”和“清三边、治三乱、建三园”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活动,扎实开展“门外三包”和“门内三净”活动,切实提升农民生活“净”界。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持续推进月考评、季拉练督导检查机制。(责任领导:毛世海、金争;责任单位:城建办、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卫生院)
4.积极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以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为契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奋力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完成农村户厕、农村公厕改造目标任务,实现全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健全完善农村公厕、农村联建户厕管护长效机制,强化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和农村小微水体治理项目,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农村河塘和沟渠清理整治。(责任领导:毛世海、黄景成;责任单位:城建办、水利服务中心)
5.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以2021年碧水保卫战主题行动为重点,统筹解决河湖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河湖爱国卫生运动,打好河湖治理提升战、管护持久战,抓好水环境水生态提升行动,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强化水域岸线管控行动,推进河流污染源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责任领导:黄景成;责任单位:水利服务中心)
6.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提升集镇“软实力”。加快公共足球场、镇小搬迁、走马岭法治文化广场、小流域治理等项目建设进度,逐步完善集镇功能,提升万和整体形象。二是抓实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农村通村公路建设,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改善耕地质量,全面提升地力;加强偏远村电力、网络保障,逐步解决农村电压低、负荷分布不均、老旧设备仍旧存在等问题。三是将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等民生工程作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进一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责任领导:王培义、毛世海、黄景成、梁海成;责任单位:城建办、水利服务中心、交管站、供电所)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1.以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村霸、宗族恶势力,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信息化支撑,立体化防控,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社会治理机制,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效能,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强化队伍建设,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支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健全党员户挂牌、党员联系农户制度,推动党员干部下沉工作长效务实,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责任领导:阮光友、金争;责任单位:政法办、组织办)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现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巩固提升移风易俗成果,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及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的作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广泛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万和人等学习宣传活动,形成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良好风气。开展送戏下乡、“道德讲堂”等各类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质效果,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打通宣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责任领导:刘宗海;责任单位:文化服务中心)
3.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访民情、议民事、解民难”、“逢四说事”工作和平安宣传建设。推动村级综治中心建设,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一村一警”制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提升群众安全感。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村民遵纪守法意识,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责任领导:阮光友、金争;责任单位:政法办)
五、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王新任组长,王辉任常务副组长,其他党政联席会成员任副组长,镇直部门和村级负责人任成员。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相关站所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实行镇村两级书记一起抓,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切实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抓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上,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2.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任务相适应。严格落实上级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做好资金整合使用项目规划,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乡村振兴。
3.改进工作作风。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由点到面、由低到高,有序推进。要主动作为,主动担当,依法作为,结合各自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要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持内外兼修,面子新,里子也要新,坚决杜绝“形象工程”。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群众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4.强化督查考核。常态化开展明查暗访,定期通报,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拉练活动,让乡村振兴工作成为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成长的平台、比拼赶超的擂台。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作为对各村(居)委会、部门年底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各村(居)委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努力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和观摩现场,强化示范引领,确保工作实效。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