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随县水土保持监督站党支部正式成立。从最初仅有4名党员的“小队伍”,发展到如今拥有12名党员的“大家庭”,党支部始终牢记使命,冲锋在前。紧紧围绕“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这一目标,勇挑全县水土保持、河道砂石管理、水资源费保护等重要职责,将党旗牢牢插在工作一线,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水保人的优异答卷。
铸魂领航强政治,凝聚全员“一条心”
2024年6月,随县水土保持监督站迎来机构改革,单位合并、职能扩展、人员调整等一系列难题纷至沓来。改革方案一经公布,党支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召开支部班子会和党员大会,积极凝聚改革共识。党支部成员以身作则,带头梳理合并流程,主动与干部职工开展谈心交流。短短7天内,便顺利完成合署办公;15天内,妥善解决了8名人员的分流难题,让全站18名干部职工安心,确保了机构改革期间的平稳过渡。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支部要发展,既需传承党的“老传统”,又要不断学习党的“新理论”。长期以来,党支部扎实开展各类学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集中+自学”等多元化形式,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特别是每周一的“微课堂”活动,已成为党员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课堂上,党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干部们轮流上台,分享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心得体会,解读复杂的水保政策,复盘河道巡查的实战经验。这些内容丰富、干货十足的课堂,不仅让政治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有效提升了党员干部的业务能力。
廉洁自律是党员的生命线,党支部始终将清廉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前往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让党员感受革命先辈的信仰温度,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清正廉洁的力量;在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党员们深刻体会“绿水青山”背后的责任担当,倡导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导向,将每一项工程、每一次巡查都打造成廉洁实践的生动课堂。如今,廉洁从政已成为每名党员心中坚定不移的行为准则。
头雁振翅强班子,激活发展“一池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25年4月,新一届支委班子组建,平均年龄43岁的“黄金团队”,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水利”,又有敢闯敢拼的“新生代”。支委们带头钻研业务难题,扎根工作一线,以“头雁效应”激发团队活力。通过双向赋能、青蓝接力,实现团队战斗力的质的提升。近年来,不仅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随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更培养出一批能挑大梁的业务骨干。
聚才赋能强队伍,争当攻坚“急先锋”
“党员干部就要冲在前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河道巡查工作中,党员干部们不惧烈日酷暑,不畏风雨侵袭,不放过任何一个安全隐患;在服务企业时,主动上门宣传政策,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家始终秉持“党员就要在一线亮明身份、扛起责任”的信念,冲锋在前。
在河道砂石管理方面,党支部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创新推出“人防 + 物防 + 技防”的管理模式,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实施“一车一卡”通行证制度和“二十条”监管清单,让砂石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武家河砂场实施这套管理办法两年来,实现零投诉、零举报,成为全县砂石管理的示范样板,获得省水利厅的高度认可。面对水资源费改税、石材企业发展等难题,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深入企业调研,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打造出一支“专业、务实、高效、廉洁”的水保铁军。
实干为民强担当,绘就生态“新画卷”
自2020年以来,随县水土保持监督站抓住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250万元,对高家冲31.17平方公里的荒山进行综合治理,将其打造成为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该示范园成为全省水保治理的“活教材”,相关经验还登上了《湖北日报》,随县的水保治理经验在全省得以推广。凭借这块“金字招牌”,随县又成功立项500万元的蜂洞冲治理项目,实现了区域治理的良性循环发展。
党支部始终锚定“单项工作走前列,整体工作争进位”的目标,将争创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列为重点任务。积极推行“流域治理 + 油茶产业 + 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得到水利部、中科院专家的高度评价,更让曾经的“浊水荒山”变成“金山银山”,成为百姓致富的“聚宝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绿色动力。
潮涌恰逢破浪日,风劲正是扬帆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县水土保持监督站党支部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力以赴筑牢生态屏障,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为助力支点建设贡献水保力量。(龚丽、韩婷婷、刘阳)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