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场新闻
神农故里地紫茶飘香来 随县80后“唤醒”万亩紫茶园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1-04-16
  • 【字体:    


他曾走访多个产茶区,只为寻找原生紫茶;紫茶生产困难重重,他多方钻研,只为做出品牌;从零起步,却能带动20多家茶场……他就是从北京返回家乡淮河镇创业的王生全。

4月13日,记者来到随县淮河镇西湾村,探访这位80后小伙与紫茶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走进茶园,只见漫山遍野的茶树随着山势绵延起伏,阳光照耀下,茶叶泛着紫色的光。茶树间,茶农们头戴帽子、身挎竹筐,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熟练地采摘新茶。 

“这片茶园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当年下乡知青从别处移栽而来,后来知青返城,茶园逐渐荒废。”王生全说,2015年他回乡后创办茶厂,管理茶园,现在已初具规模。

由于土壤、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原因,紫茶自清明之后才开始采摘,其休眠时间、生长周期长,营养更为丰富。经原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鉴定,紫茶中花青素含量达6.4毫克/克,正是花青素含量高才使芽叶呈现出紫红色。锌含量为65.5毫克/克,黄酮类化合物也远高于一般茶叶,具有一定的降压等保健作用。 

王生全爱茶,源于他的父亲。父亲是一位老茶师,王生全从小跟茶叶、茶山打交道,对家乡的茶叶有着特殊的感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这样阐明选茶标准:“紫者上,绿者次;野者上,园者次……”发现紫茶后,王生全敏锐地感知到其中的商机,成立了一手记茶叶专业种植合作社,并打通上山的道路,让紫茶走出大山,带富一方百姓。

位于淮河镇永民河水库旁的一手记茶厂,是王生全投资300多万元建立的制茶基地。茶厂墙壁上,“秉承传统制作 坚持以质求存 推动科学发展”“质量责任重如山 食品安全大于天”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

“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把紫茶做出品牌。”王生全说,紫茶叶片厚,与制作一般绿茶相比,每道环节都要多耗时间、多耗力气,制茶师傅不愿做。优质紫茶必须要有好的工艺,在外出考察学习、向村里老人请教后,王生全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紫茶种植、生产模式,并向周边种植户传授经验和做法。

“紫茶产量极少,很难买到适合做紫茶的设备。”王生全介绍,他购买的两套制茶机械都进行了改造,机器杀青的温度比普通茶叶高出30℃左右,从而充分破坏茶叶表皮,茶汁外溢而有浓香。

品茶室里,王生全热情地邀请记者一一品尝:“紫茶叶片致密厚重,茶汁丰富,制成的茶叶味足、耐泡,冲水次数可达7次。”

王生全介绍,制茶的十多道工序中,摊晾、杀青、揉捻、做熟锅、理条、碳焙等尤为重要,每个环节都要拿捏好温度、湿度、力度,很多程序都可以机器代替,但做熟锅、理条必须要手工,一把把炒、一条条理,才能茶香均匀、醇厚。

产业活了,当地的群众干劲儿十足。家住淮河镇大桥边的方大妈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乘坐专车到茶园采茶。“一天采茶四五斤左右,品相好的话,能收入二三百元左右。”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产生了20多家大小茶厂,经营茶园5000余亩,带动500多农民就业,从采茶到制茶到卖茶,每年总产值3000余万元。”算起收入账,王生全眉开眼笑,他说,下一步计划把茶园管理好、茶叶制作好、品牌打造好、市场经营好,让随县紫茶这一特色产品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江开军、王欢、张小茜、郑道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