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场新闻
建县十五载 随县正青春 | 随县草店镇:千年贡茶加速“破圈”活力涌动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4-04-26
  • 【字体:    

香味清高犹似旧,绝胜琼蕊与琼浆。在湖北随州,有这样一种毛尖。它与信阳毛尖同根同源,共享一片好山头;它曾获得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也在1997年中国国际茶会上一举夺得金奖。它就是随县草店镇车云山毛尖。

春风染绿,茶园叠翠,又是一年采茶时。采茶女们腰挎茶篓穿行在茶垄里,十指在茶树上翻飞,一捏、一提、一放,嫩绿的茶芽被装进竹篮,颜色喜人。

“从3月28日就开始采摘春茶了,采摘标准为单芽、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每逢清明前春茶开园,种茶大户周恩祥就会从邻近省市聘请四十多名熟练的采茶工,采摘高峰也会在周围镇村找一些临时工。他表示,车云山毛尖以农历清明、谷雨之前采出的最好,俗称“明前茶”“雨前茶”。“由于时间短、产量少,每年产出的明前茶少于一千斤。”

位于桐柏山区的车云山,海拔近600米,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环绕,雨水充沛,早春昼夜温差大,茶芽昼生夜储,聚集了大量的营养元素,成就了车云山茶无与伦比的品质。据传,武则天日夜辛劳患上肠胃疾病,久治不愈,饮了车云山供奉的毛尖茶后疾病顿消,于是特赐银两在车云山顶修建千佛塔以彰茶功。1956年,毛主席用此茶招待苏联水利专家,称赞其“汤清叶绿、香高味浓”,留下一段茶史佳话。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国家政策影响,当时的车云山大队大力发展茶产业,种植面积近万亩。后来知青返乡,部分茶场因无人管理而荒废了下来。”车云山村80岁的退休老支书周国启表示,村里家家户户世世代代以种茶、炒茶、卖茶为生,目前全村在采的茶园仍有四千余亩,户均茶园面积四十余亩。

车云山毛尖采摘严格,加工也十分讲究。在车云山茶业有限公司制茶车间,鲜绿的茶叶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理条、烘焙等多道程序,变成了条索状的暗色干茶。

“炒制分为生锅和熟锅,生锅用帚把按顺时针方向均匀挑动,待茶叶旋转成团挤出时进入熟锅,到七八成干时起锅上烘。”村干部王正凯是地道的“茶三代”,他介绍,烘焙要分三次进行,前两次烘焙起干燥作用,第三次烘焙采用木炭烘焙,每半小时翻动一次,连翻4次,最终达到香气高、茶干足的目的,冲泡出的茶汤滋味醇香厚重。

虽说好山好水出好茶,但“茶香”也怕“巷子深”。因茶叶品质优良,车云山村于1987年就申报了“车云山毛尖”商标。由于销路不畅、市场部分商品以次充好等因素影响,一度导致茶农种茶积极性不高,茶园面积逐年减少。如何突破产业发展困局?

为守护好“小茶叶”“大产业”,近年来,草店镇党委、政府坚持党建引领,按照“抓整合、促提升、拓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积极培植壮大车云山茶产业,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一方面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茶农”模式,为车云山茶产业导入从种植、采摘、成熟到加工、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一方面加强对“车云山”品牌的保护,在严厉打击破坏车云山茶叶品牌行为的同时,通过举办车云山毛尖新品推介会、组织茶企参加国内外茶事活动、探索茶旅融合新模式、建立车云山毛尖产品质量体系、开设车云山毛尖直销店等方式,加大车云山茶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让“茶香”飘出“深巷子”。

资源整合、组建乡村合作公司、品牌塑造、市场整顿等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车云山茶叶“破圈”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全村年产干茶近四万斤,年总产值2000万元左右。

“种好茶,还得卖好茶,茶农才会更有盼头。”周国启与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他认为,种好生态茶、健康茶、有机茶、诚信茶,才能让茶叶走得更长远。如今网络传播速度快、力度大、效果好,希望能策划更多接地气的宣传活动,让网友近距离感受车云山茶的独特魅力。

去年4月,随州“车云山毛尖”新茶上市发布会成功举办,吸引多家渠道商签约,不到一个月,销售额就达百万元。“今年茶叶相关宣传推介活动正在紧张筹备中,计划于4月底开展。”草店镇镇长阳斌说道,下一步将继续以乡村合作公司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茶产业链、配套服务链等,推动茶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