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全县上下纵深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工作之际,特开辟“党旗引领乡村振兴路”专栏,生动展现我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凝聚建功支点奋进力量。专栏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清洁家园行动、乡土人才引育四大领域,深挖典型案例,把话筒交给一线实干者。近距离聆听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含真情的实践讲述,解码党建引领下乡村蝶变的“成功密码”,树起一批可学可鉴的标杆,激励广大干部在见贤思齐、比学赶超中强本领、勇担当、善作为,奋力谱写随县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安居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俊
安居蔬菜产业的起步历程
20多年前,这一带还是露天大菜地,传统菜农收入微薄。
转机出现在2001年,返乡能人贺新富指出了传统种植的“软肋”,决心引进“日光温室”技术。他毅然北上山东寿光,苦学技术半年,带着真本事回到家乡,带头建起了两个亮堂堂、暖洋洋的“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当年就收回了成本。本地菜农认识到,种菜也能发家致富!
此后,安居蔬菜从“露天时代”迈进“大棚时代”,成为随州城区的“菜篮子”。
安居蔬菜的“破局”
源自干群一心的主动求变
到2022年,安居蔬菜规模庞大,但是单产收入不见增长。
究其原因,农户、村集体各自为战,内耗严重,导致成本增高、利润薄弱,面对市场十分被动。车岗村党支部书记刘辉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没有定价权,一个大棚年利润不足万元,村集体很难从中获利。”
如何“破局”?镇党委召开了数十次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抱团发展,才能避免恶性竞争,产业才有出路!镇党委果断决策,提出“联村共建”合作模式。各村纷纷响应,车岗村出土地,皂角树村出资金,王家沙湾村推出技术能人……2022年5月,全县第一家蔬菜种植跨村联合公司——随州福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此,安居蔬菜从“各自为战”变为“抱团发展”。
抱团模式的“升级”
来自资源整合的现实需要
联合公司成立后,迅速建起36座高标准大棚。
2023年,公司股东大会提出新梦想:3年内种植规模翻一番,吸纳从业人员数量翻一番,带动村集体收入翻一番。
如何实现目标?股东们意识到,单靠公司实力很难实现,需要进一步整合金融、农业农村、人才等资源。
当年3月,在镇党委主导下,全市首个蔬菜产业链联合党委如春雷破土,把上游的种子化肥、中游的种植生产、下游的电商销售串成了“红色链条”。
整合资源后,链党委更进一步,下出“资源联享”一步妙棋:土地、技术、人才、资金、信息打包共享,农商行放贷200万元资金活水,聘请贺新富新任职业经理人,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当年,蔬菜产量猛增20%,集中采购农资降本10%,青茄均价从一块五跳到两块五!
当党组织嵌进产业链,安居镇呈现出“党员带头干、能人做示范、群众跟着赚”的生动图景。600名党员先锋队送技术到地头,让2000多农户端上“技术饭碗”;王家沙湾村赵道富参训后自建28个棚,年赚40万;党员贺新富摸索“瓜菜轮作”,让单个大棚年利润达到5万元!
从资源整合到资源联享,产业链党建让每个大棚都结满希望的果实,让乡亲们的日子像枝头青茄一样,在阳光下越过越红火!
多次探索和实践
实现了口袋、脑袋双丰收
3年来,福农公司的阵容更强大了。县乡投、7个村集体、合作社及技术人才纷纷加入,75个大棚整齐划一,安居蔬菜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亿元!
3年来,致富效应日益显现。车岗村、沙湾村等7个村集体每年分红50万元以上;陈家湾村160亩泡泡青核心种植区,村集体年收入从不到5万涨到30万!全镇蔬菜产业链上的9个村,年增收都超过15万元,1.5万名乡亲也靠着土地流转、基地务工、股份合作鼓了腰包。
更大的收获,来自思想的突破。全镇上下认识到,要把一个产业做大做强,要与时俱进,在技术模式上求创新;要抱团发展,避免单打独干造成恶性竞争;要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共同发展,带动乡亲共同致富。
下一步,安居镇将紧紧围绕省委书记王忠林提出的产业链党建向“新”求“变”策略,持续发挥好产业链党委这个“火车头”的作用,把“联村共建”这个模式做得更深、更优、更广!同时,积极推动蔬菜产业链“接二连三”,不断拓宽集体经济的增收渠道,为建功支点建设贡献安居力量。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