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序言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2-01-17
  • 【字体:    

序言

本纲要依据《中共随县县委关于制定随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随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谋划和重大部署以及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全县扎实推进随县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形势与总体目标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年轻的随县勤躬耕、铸辉煌,发展进程极不平凡、极不寻常。五年间,随县人民以全面建设“富强随县、创新随县、绿色随县、文化随县、旅居随县”为目标,按照“一个目标,两大重点,四化同步,七大主体工程”的基本思路,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县委工作安排,坚守初心使命,锐意奋发进取,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现代农业持续向好。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面对持续严重干旱和重大疫情侵袭,多措并举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五年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5.39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着力推进畜禽规模化、生态化养殖,随县连续十一年位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22家、家庭农场290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6家(其中国家级2家)。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合作创新,省农担公司累计为随县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477笔,金额5.3亿元,惠及1.8万余农户。不断加快香菇产业发展,香菇年种植规模达2亿袋以上,全县已建成85家香菇专业合作社,26家香菇生产龙头企业,47个标准化香菇生产基地,21个香菇出口备案种植基地,9家年出口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着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15家企业的41个产品获得“二品一标”认证,“洪山鸡”“随州泡泡青”成为地方公共品牌,“随州香菇”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作为湖北优质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的代表正式亮相央视。五年来,随县先后获批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现代农业(香菇)产业园”等。

——工业经济逆势奋进。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和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全力推动新型工业提质增效。2020年,全县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54.4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115.94亿元。深入开展培优扶微行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255家,“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总数达69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7%,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分别由“十三五”初的40亿、9亿增加到112.84亿、32.65亿。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全县新能源总装机规模达117.4万千瓦,累计发电76亿千瓦时,均居全省前列,成为工业经济重要增长点。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特色工业板块竞相发力,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科学规划了“一核一廊一带一片区”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深入挖掘炎帝文化、红色文化、淮源文化、香菇文化等特色文化,大力推动了淮河抱朴谷中医养生产业园、淮河西游记漂流、淮河神农部落、柳林明月谷、太白顶田王寨、太白顶八访涧、三里岗原石部落、均川东润紫海田园、草店车云山滑翔伞基地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累计建成5个4A级景区、4个3A级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深入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山里、慈云居等精品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美丽乡村休闲游、炎帝故里研学游、裕国菇业工业游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连续成功举办了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炎帝文化庙会、“美丽随县”乡村马拉松、花海乡野绿道徒步健身赛和桃花节、牡丹节、兰花节等节会赛事活动,累计接待游客3920.8万人,实现综合收入238.75亿元。随县获评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县”“全省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和“荆楚文旅名县”创建单位等。

——服务业多点突进。不断推进城乡竞相发展,202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73亿元,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30.78亿元。着力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全县互联网宽带用户达56万余户。着力完善商贸服务体系,烈山商城、五星商城、外滩首府、西门口商城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建设。认真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乡村电商服务站点不断拓展,“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网络体系不断健全,被授予“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五年来,先后建成宁西铁路增建二线、新316国道、鄂北水资源配置(一期)、汉十高铁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累计建设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801公里、通村公路1146.5公里、干线二级公路扩改建19.26公里、路面大中修219公里等。围绕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先后完成了烈山湖桥、行政中心路网、18个镇场污水处理厂、炎帝学校、神农国际学校、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红星社区和万福店农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

——城镇特色更加鲜明。深入开展“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城镇环境秩序明显好转,县城禁鞭有序推进。不断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厉山航空小镇、淮河淮源小镇、三里岗和洪山香菇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初具规模。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5%,荣获“省级园林县城”称号。殷店镇、唐县镇、洪山镇等3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澴潭镇获评全省农村三产融合示范镇,洪山镇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并入选“全省首批‘擦亮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等。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振兴“1+6”实施方案,澴潭镇龙家河村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力实施“1253”工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建成随南百里画廊示范亮点,澴潭镇柏树湾村入选“荆楚十大最美乡村”,高城镇梅子沟等6个村获评“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吴山镇联强村等6个村入选“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成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随县被纳入“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县”。不断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推行“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模式,澴潭镇柏树湾村等4个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澴潭镇万家河等3个村入选“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步村”等。推广万福店农场“1234”乡风文明工作法,万福店凤凰山村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街镇墩子湾村段先兵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等。深入开展“五清一改”集中行动,推广“三三工程”经验,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随县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万福店凤凰山村等2个村获评“全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示范村”。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累计精准灭荒74055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25%;18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厂投入运营,首批62094户镇区居民生活污水收集实现达标排放,46591户农村户厕、352座公厕改建完工;“户分类、组保洁、村镇收集、县转运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建成,100余个村(社区)先期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18个镇级垃圾压缩中转站投入使用。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缔非法炼油厂21家、淘汰改造锅炉78家、关停非法火纸厂4家,县域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0%以上;深入开展河湖长制工作,基本完成127条镇级河流、352座小型水库、11个灌区的确权划界。大力开展非法采砂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境内国、省控断面水质均持续稳定达标,全县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完成全县13家尾矿库的信息采集工作,有序推动县域矿山生态修复和资源综合利用。

改革创新纵深推进

——政务改革有序推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3550”改革目标基本实现。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全链条”“一站式”综合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32个部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网络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联通”。着力推进工程项目审批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接入事项由128个减少到56个。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225项行政审批事项精简为191项。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部门职能和职责更加明确。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大视野、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开发开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成功进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规划;融入“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和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外贸出口升级工程,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等不利因素影响,落实外贸出口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十三五时期,全县新增出口企业28家,出口市场延伸到“一带一路”沿线等40余个国家,香菇、茶叶、泡菜单项出口稳居全省前列。

——招商质效明显提升。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一个专班、一片区域、若干项目的“1+2”联动招商机制,不断选优配强专业招商队伍,实行专班包产业、包区域、包服务的“三包干”工作机制。十三五时期,全县累计招引亿元以上项目83个,协议投资359.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86.3亿元。深入开展重大项目领导包保、项目建设“五比五看”活动,持续推进重大项目落地,随县被评为“全省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民生福祉全面改善

——脱贫攻坚全面完成。坚定必胜信念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148人到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带贫大行动,大力发展香菇、林果、畜禽等特色产业和光伏发电、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推广“村集体+合作社+专业大户+村干部+贫困户”产业带贫模式,确保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紧盯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和贫困村出列“九有”目标,自2016年以来年均政策性统筹整合资金4亿元以上投入脱贫攻坚,落实产业奖补、教育、医疗、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基本养老等扶贫政策,累计扶持产业扶贫项目6600余个,建设光伏电站393座,实施“四类对象”危房改造7490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227户8596人,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2亿元,基本实现“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品牌、户有稳定收入渠道”产业扶贫目标。扎实开展问题整改清零大行动,国家、省级扶贫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县52个贫困村顺利出列、29270户73870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销号。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十三五”时期累计投入3.82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了37所幼儿园,实施了257个“全面改薄”项目,炎帝学校二期、神农国际学校一期顺利竣工并实现招生,两所高中改扩建顺利实施。在全市率先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深入推进“健康随县”建设,先后完成县人民医院一期、县中医医院门诊综合楼和县妇幼保健院等建设项目,实现县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市级平台互联互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医院党支部、澴潭镇被授予“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争取抗疫特别国债1.64亿元用于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现代化建设。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4%以内。全面推进社保扩面,实现42.9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39家单位1.496万名职工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平稳有序推进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实施“按标施保”,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城乡低保、城乡特困分别较2016年增长25%、58%、71%、47.4%。全面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对全县29所农村福利院实行了改扩建,所有农村福利院完成了“平安工程”建设。

——文化“软实力”着力提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随县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并成功创建4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全国文明单位,14个省级文明村镇,11个“省级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校园。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打造政策理论宣讲、文体活动、科学技术服务、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服务、教育服务和关爱援助等7大平台,做好统筹安排、实现共享使用,协同运行。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县378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随县成功通过“湖北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立足构建舆论宣传最强矩阵,加快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发展步伐,启动网络问政,努力打造“最权威、最本土、最便民”的新闻发布平台,平台影响力稳步提升。

社会治理有序推进

——深入推进“法治随县”建设。扎实开展了“七五普法”宣传教育和“法律六进”等活动,尚市镇尚市店居委会等4个村(社区)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完成“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19个镇(场、开发区)法律服务工作站基本建成。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县没有发生有重大影响的非法集资案件。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我县债务负债率被省财政厅核定为绿色等级。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有效查治安全隐患,全县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扫黑除恶“百日追逃”行动中,随县率先在全市完成黑恶逃犯“清零”目标,受到省公安厅贺电肯定。持续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开展维稳攻坚“五大行动”“三大战役”,确保了重大敏感时点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随县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市、区)”,随县群众信访接待服务中心被授予“全省信访系统2019年度创建人民满意窗口优胜单位”。

——扎实开展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县域为主体,县、镇、村为单元,构建起中心—所—站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全县已成立文明实践所93个、文明实践站504个,实现基层实践所站建设全覆盖。严格按照“八有”标准,确保实践中心、所、站工作开展制度化、常态化,先后创建乡风文明“1234”工程、文明携手结对共建、“走百村进千湾入万户”百姓宣讲三大文明实践活动品牌,随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新发展阶段。也是随县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际国内形势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逆全球化有所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冲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未来将形成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

——国际形势:世界经济将处于深度调整期,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博弈竞争更加激烈。新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以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度和全面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带动应用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新业态的不断出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推进,引发关键生产要素的快速变迁。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导致国际环境中不确定因素提升,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挑战。疫情导致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中断,使世界经济进入新型长期衰退阶段。

——国内形势: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随县将迈入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的新变化,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随县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面临的机遇

随县处于国家和湖北省政策叠加区,具有快速发展的政策条件。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全面铺开,随州“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协调发展新格局,随县位于上述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多重政策叠加效应,有利于随县借势发力,深入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实现加快发展。

高质量转型发展为随县带来良好机遇。随县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随县山水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产业全国闻名,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石材等支柱产业基础良好,为随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新动能新技术日益增强,为我们创造了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的机遇,助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新技术、新基建为随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助于弯道超车发展。新技术、新基建为随县带来新发展领域,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以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创新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正在全部建设。随县工业基础还不强,如果抓住新基建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新的发展契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基调,是引领未来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主线。

立足国内大循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和我国强大的发展韧劲所在,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与活力。未来随县要抢抓扩大内需的机遇,不断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面临的挑战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工业基础较为薄弱。近年来,随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但与省内和国内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工业基础还较为薄弱,服务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发展面临发展资金、人才等方面制约,面临的挑战较大。

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压力较大。随县由于自身经济总量偏小、总体实力较弱,石材等支柱产业面临转型发展的压力,如何在发展县域经济的同时兼顾绿色发展,完成经济转型,做到增质提效,保持健康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创新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随县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当前随县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同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技术应用还需要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偏少,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和生态环境还有待完善。

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还存在短板。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食药品等民生领域还存在软硬件设施不足,与人民群众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就业难、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问题还比较突出。县域道路交通、桥梁、供配电、给排水设施也存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短板。城乡融合发展还有待加强,离全面乡村振兴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实施强基础工程。

县城一体化发展有待加强。由于历史原因,随县县城发展相对缓慢,县城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凝聚作用还不强,还存在条块分割,人民群众对县城的认同感与同类县城相比还存在差距。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四个着力”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在全市实现“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目标定位、构建“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着力建设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全国生态康养宜居福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随县篇章。

四、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发挥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事业,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大力度创新,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以特制胜。保持战略定力和发展韧劲,立足优势、转化优势、创造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独特的资源禀赋、生态人文、产业基础变成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坚持不懈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聚焦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五、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随县山水资源优势、特色农产品优势,将随县打造成“两地三区”,即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全国生态康养宜居福地、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和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以炎帝神农文化为核心,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完善“炎帝故里,华人老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产业体系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把美丽随县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    

——全国生态康养宜居福地。瞄准乡村振兴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新机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充分发挥随县在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绿色农业及中医药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一批康养产业基地、园区和小镇,将其拓展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建成全国绿色康养、生态宜居的有福之地。

——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深入对接随州“现代农港”发展定位和“六个一”工程,围绕随县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食用菌产业、茶叶产业、蔬菜产业、木本油料产业,以“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延伸做长农产品精深加工链,重点支持农字号企业壮大变强,力争每年新增一家全国农业化农头企业,拓展推动服务要素向乡村聚集,打造集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先导区。

——全省乡村振兴样板区。按照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建立集农产品种植、加工、商贸物流和休闲旅居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实施“1253”工程,打造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样板村。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实施样板引领、特色引导、示范带动,建成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把随县打造成湖北乡村振兴样板区。

——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积极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桥接汉襄”区域发展定位,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推进专汽产业向特种化、轻量化、绿色化发展。以填补行业空白为引领,不断延伸专用汽车产业链条。规范石材产业发展,重点推进石材企业由粗放经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开发墙材新产品和新技术,扩大新型墙材生产规模,延伸石材产业链,奋力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六、发展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与全县版图面积和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综合实力;成为全省全市重要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乡村振兴基本实现,镇域经济蓬勃发展,块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随县和法治随县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随县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达到450亿元以上,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优秀旅游目的地。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重要成效,外向型经济优势进一步放大;跨区域合作深度拓展,建成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新突破,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空间和功能格局进一步优化,“一核、两屏、三网、千湾”生态格局更加稳固,水、大气、土壤治理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文明示范县。

——人民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明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县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党建引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县域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表1- 1“十四五”时期随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GDP增长率(%)

7.5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5左右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1.5

46

【4.5】

约束性

创新能力

4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0.52

0.8

13

预期性

5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16

0.25

【0.09】

预期性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

3

0.2

预期性

民生福祉

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7.5左右

预期性

8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左右

预期性

9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

12

预期性

10

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1.35

1.55

【0.2】

预期性

11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预期性

12

每千人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个)

0.15

0.44

预期性

13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5

80

【0.5】

预期性

生态环境

14

单位GDP能耗降低(%)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6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7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Ш类水体比例(%)



控制在省下达指标内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58.25

59

约束性

安全保障

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16.5                      

约束性

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煤)

33

约束性

注:1、GDP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按2020年可比价计算。

2、【】内为累计数。

第二章 培育发展新动能 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以创新催生新动能,以改革激发新活力,以开放合作打造新优势,以现代数字技术加速新发展,为加快融入“双循环”、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构建和完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体制。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依据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继续深化产业科技融合,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方式,通过专家技术、资金入股等形式,增强科技人才服务我县重点产业领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对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和新品种推广以及新产品研发有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

提升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积极培育企业研发平台。重点支持裕国菇业和长久菌业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食用菌良种繁育、新品种试验、新技术示范力度,推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支持许继三铃等专用汽车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特种车辆研发投产;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技术攻关和改革,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积极对接“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科技副总”等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围绕农产品加工、智能制造、物流运输、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培养培养,不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和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依托县管拔尖人才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评选等活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促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不断为随县特色优势产业提档升级提供科技服务,增强竞争力。

加大创新金融支持力度。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积极对企业创新项目或平台发放贷款或参股投资,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设备的引进。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信用融资、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工具,加强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主动对接汉襄科技创新源头,引导高校和科研院在随县建立研发中心、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发挥开发区(园区)作为创新驱动主阵地的作用,加快推动双创孵化园和创新科技产业园建设。支持随州香菇学院和香菇产业研究院建设,鼓励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针对食用菌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食用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发挥科技示范引领效果。支持武汉轻工大学富硒农产品研发中心与随县食用菌协会、正大饲料、长久菌业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富硒产品。支持抱朴谷中医养生产业园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药种植、开发和利用等。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部门职能,加快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精准对接机制,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开发区、企业或研发机构等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基地,承担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和系统化、配套化、工程化、产品化研发,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

二、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除制约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影响“大循环”的堵点,不断激发“双循环”市场的活力。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粮食领域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科学合理分流相关人员。积极引进央企和大型国企对随县工业企业进行产权置换改革,推广湖北现代、许继集团在随县重组收购经验。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或其它的方式进行流转,促进林业经营的规模化与林业经营的集约化。大力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援企稳岗和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拓销路、抢市场、强管理,千方百计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活下来、留得住、发展好。

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调整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完善。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应用,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扶持家庭农场发展壮大,完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变现形式。统筹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农业水价、粮食收储、供销合作社等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深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按照市场化配置原则,对闲置土地、厂房采取再招商、出租、回购等方式进行再利用,盘活闲置资产。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实行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制度。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参与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和制定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工作。推进数据要素改革,释放底层数据的价值,加快数据资产化进程,加速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完善政府调节和监管,引导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集聚。

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完善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保障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培育壮大地方财源,完善财税征管体系,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依法构建管理规范、责任清晰、公开透明、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强化监督。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业态,增强金融有效供给,通过投贷联运等方式加强信贷支持,为企业融资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有效保障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需求。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推进统一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业务规范、数据标准和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开办线上全程网办、线下一窗联办。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完善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优化企业注销办理流程。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水电气、工程领域、不动产登记、纳税、社会事务等企业和群众高度关注的事项,拓展全程网上一站式办理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持续梳理“一件事一次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深化业务整合、流程再造,提升全程网办比例。深化“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推广“一窗通办、一事联办”审批服务,进一步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提升企业群众网办体验感。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积极推行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深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应用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县级信用汇集系统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公共信用信息应用清单,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范围和程序,探索和扩大信用档案和信用报告在市场监管、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等领域的运用,提升“双公示”数据归集质量。依法依规实施信用激励、开展失信惩戒,实施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制度并保持动态更新。全面推行对失信主体的告知提醒服务,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开展信用修复。落实“红黑名单”制度,开展清单式联合奖惩。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和查处回应制度,及时纠错纠偏。

四、拓展区域合作空间

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产业转移”和“淮河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随州“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协调发展新格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创新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共享和协调发展,加快融入“双循环”。

主动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立足随县资源、空间、人才等优势,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及省内武汉市等地的产业转移,增强经济总量,提升经济质量。

融入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及大洪山资源整合的谋划对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利用规划、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等方面建立健全沟通对接机制,发挥洪山、淮河、小林等乡镇节点优势,深化与毗邻区域的联动发展,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推动洪山、太白顶等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实现交通互联、产业互补、文化互融、商贸互通、生态互建融合发展格局。

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第一工程”,深入开展大员招商、专班招商、节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积极探索网上招商、中介招商等,着力招引一批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企业和项目落户随县。围绕食用菌和文化旅游两大产业,利用好高铁、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优势,加强谋划项目与国家政策导向、产业转移方向、客商投资需求等嫁接、联姻,形成协同发展的“雁阵效应”。

积极推介随县产品和文化。全面提升开放水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广交会、进博会、中部博览会、菇博会等各类展会及自媒体平台,把随县特色产品推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实现区域、企业、产业融合发展。挖掘淮河源头生态文化、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杨涟廉政文化等,联合举办重大文化庆典活动、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开发相关文化创意产品,将民俗文化产品推向域外市场。

大力优化外贸市场结构。实施更加积极的出口促进战略,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品牌推广展示中心,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持续深耕食用菌等传统出口市场。统筹制定随县“走出去”综合支持政策,筹建鄂北临空港,推动出口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出海”。

第三章加快产业升级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食品加工、汽车零部件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健康养生、石材建材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快构建符合随县发展实际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提质发展现代制造业

依据随县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对接随州市打造“专汽之都、现代农港、谒祖圣地、风机名城”的发展规划,促进随县已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矿产石材及建材产业、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医药化工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支柱产业板块提质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县规模企业达到350家,规企产值争取突破800亿元,形成工业布局合理、产业门类齐全、新兴产业占比高、经济效益贡献强、绿色可持续发展高品质的工业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以产业基地为载体、产业集群为依托,以培育农业企业为主体、打造品牌为核心,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加快发展食用菌、粮食、果品、木本油料、茶叶、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产业集群延伸、融合产业链。到2025年,实现全县食用菌产值500亿元,出口创汇6亿美元以上,打造“中国香菇之都”。重点依托裕国菇业、品源食品、合泰农业等龙头企业,推动随县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活化和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和集散地。做大优质粮油加工产业,用好随县“稻米油之乡”金字招牌,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重点支持米糠油提取谷维素-阿魏酸脂研发产业化项目、随县香稻大米加工应急保障项目建设,以湖北现代农业、金银丰食品等为依托,培育形成优质大米、优质面粉、优质面条和油脂加工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果蔬加工业,充分利用尚市镇、安居镇果蔬资源,重点支持随州地方特色食品(饮品)深加工项目,以湖北意亚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进行果汁、蔬菜深加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建成现代化的果蔬深加工产业园。支持建设农业废弃生物质回收转化生物气、生物肥综合利用项目,对农林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锯木屑、修剪下来的树枝、棉籽壳等)的使用量平均每年增加10%,2025年总量达到7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

石材产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石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定力前提下,积极探索切合随县实际的开采模式,整合优质企业,集聚优质资源,实现集约化开采和加工,推进石材企业由粗放经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积极探索做好新一轮矿权整合,引导企业向技术装备先进、资源利用率高、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达标的大型优势企业集聚。加快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石材铁路专用线和石材物流园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石材尾料、锯泥锯粉等资源利用,延伸石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成高质量、高效益、低能耗、零污染的精深循环加工产业链。加快石材产业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要素聚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绿色化石材产业集群。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牢牢把握随州市打造“专汽之都”战略定位,按照“产业集聚、分工协作、错位发展”的思路,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强化项目建设,以发展改装车、特种车和零部件等为重点,打造改装车制造、特种车生产、零部件生产、技术研发为一体的创新性产业基地。支持许继三铃、长力汽车、宏远机械等现有专汽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形成聚集效应。围绕县经济开发区这个重要载体,加大对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引进力度,引进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以及电机、动力电池、电池回收等企业落户随县,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数字经济产业。抓住国家大力实施新基建的机遇,积极培育电子信息业,引导传统工农商各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汽车零部件、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将数字经济融入实体产业,以数字技术助力现代农业、工业智造、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产业更好发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着力形成数字融合型经济新动力。重点支持智能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智能穿戴类设备电池生产、光学镜片加工及镜头加工、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建设。

中医药产业。以打造地域特色中药材产品全产业链为目标,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支持随县鸿发、三元特产等企业实现中药材产业链融合发展,在高城、新街、尚市、淮河、草店、均川等乡镇建设一批中医药材种植基地和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促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双星生物、鸿荣盛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健康医药行业创新发展,开发新型生物药品、生物保健品和高科技生物医疗器械。

纺织服装产业。加大厉山纺织工业园升级改造,鼓励和引导艺鑫棉业、华裕纺织、雄丰布业等龙头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业、新设备突破性发展纺织产品,加快全县纺织服装产业向深加工和中高档产品转型发展,不断提升随县纺织产业竞争优势。支持鸿荣盛迎合市场需求采用新工艺积极发展儿童玩具等纺织新品种。

专栏3.1  “十四五”工业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⒈产业园区综合体

(1)宠物用品文创产业园项目

(2)柳林镇铸造产业园区建设项目

(3)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

(4)石墨烯产业园项目

⒉特种车辆装备与制造

(1)电力应急专用车改装基地项目

(2)特种应急专用汽车生产基地项目

(3)专用汽车改装项目

(4)年产1000辆饲料运输车和冷藏运输车技术改造扩能项目

⒊石材加工

(1)随县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

(2)石材物流产业园区

⒋电子技术

(1)智能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项目

(2)智能穿戴类设备电池生产项目

⒌医药与器械

(1)医疗器械制造项目

(2)中药饮片及中草药加工产业园项目

(3)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项目

(4)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项目

⒍光学

(1)光学镜片加工产业集群项目

7.风电

(1)风电装备制造项目

二、突出发展现代农业

深入对接随州市农业“六个一”(一朵菇、一袋米、一头猪、一只鸡、一杯茶、一壶油)产业培育工程,聚焦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随县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加大随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力度。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以食用菌、粮油、茶叶、水果、蔬菜、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培育一批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香菇。立足随县食用菌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香菇产业。在加强菇耳林培植基础上,积极研发香菇替代原料,不断减少香菇产业对栎木资源的依赖。加大对菌种行业的监管,加强菌种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菌种行业标准。积极落实香菇高质量发展十条意见,不断扩大香菇种植规模。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3-5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随州香菇”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裕国菇业、合泰食品等为支撑,加强食用菌功能性研究和食用菌功能性产品研发,促进食用菌的精深加工,形成粗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在稳定发展香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巴西菇、双孢菇、羊肚菌等。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香菇)产业园,争取一次性通过省级、国家级验收。推进香菇产业园区建设,打造“中国香菇之都”和国家级香菇品牌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香菇科技研发中心”、“全国香菇文化博览中心”、“全国香菇精深加工中心”、“全国香菇产业交易中心”。到2025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亿袋(折算种植面积2.5万亩),干菇产量8万吨,产值500亿元,出口创汇6亿美元以上。

——粮油。立足随县土质好、气候好、水源好的自然条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160万亩。加大随州香稻品种示范、选优、推广力度,建好安居镇、澴潭镇、新街镇“随州香稻”新品种筛选试验基地,并逐步扩大规模化种植,打响“随州香稻”区域公共品牌。引导湖北现代、金银丰、金禾粮油等粮油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争创“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创建随县优质粮油产业“公共品牌”,将随县打造成稻米油、山茶油、牡丹籽油等中高端植物油的集聚地。

——茶叶。按照“生态化、良种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强优质茶叶基地规划建设,力争新发展良种茶园2万亩以上,全县茶叶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依托湖北中兴食品,加强茶叶龙头企业培育,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加强茶叶拼配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红茶出口基地。支持淮河等镇紫茶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建设。

——中药材。以优势品种、订单生产为核心,以专业村建设为重点整村推进,支持和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加快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围绕实施随县万亩林下经济示范区建设项目,引导建设三叶木通、金银花、虎杖等林下经济1万亩。着力打造现代中草药加工龙头企业。

——水果。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扩大油桃种植规模,合理搭配不同时期成熟的品种结构,做大做强随县油桃产业。坚持向品种、品质、品牌要效益,将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引入到油桃产业的提质增效中来,全面提升油桃品质,进一步扩大“随县油桃”知名度。积极发展葡萄、李子、猕猴桃、蓝莓、无花果等优质鲜食品种,开发桃胶、桃花菜、蓝莓果酒、野葡萄酒等新产品,增加果农收入。

——蔬菜。依托“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示范引导,以安居镇为中点,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泡泡青、茄子、广东菜心等蔬菜产品3万亩,不断打响“供港蔬菜”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县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

——畜牧。通过规范禁养区、限养区划定范围,发挥生猪主产区政策优势,大力扶持全县生猪规模企业扩大产能。加大随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养殖企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支持实施畜牧智能化生态养猪项目、枣北黄牛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土鸡孵化基地项目等。力争到2025年,全县猪、牛、羊、禽出栏量分别达到90万头、5万头、28万只和3900万羽;肉类产量16万吨、禽蛋产量4万吨。

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优势农产品向最适宜产区聚集,建成规模化、节约化、高效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区。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按照“不能重叠、科学布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促进增收”要求,与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用水改革试点、农业绿色模式示范结合,完成高标准农田20万亩新建任务和12万亩改造提升建设任务。确保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8万吨以上。广泛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全面推进水稻“双订单”模式,建立1000亩以上“双订单”示范基地18个,带动全县“双订单”模式面积达到27万亩,优质稻面积达到89万亩。

——推进农业全程机械化。完善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加大对畜禽水产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和贫困地区机械设备补贴力度。加快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推广,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深松整地作业达5万亩以上。加快推进农业机械由耕种收环节向植保、烘干、秸秆处理全过程发展,切实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作业高效化、机业绿色化和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社会化。到2025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36万千瓦,拖拉机达9.65万台,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6.8%,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8.2%、73%、90%。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加快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镇(场)农技、农机、畜牧等中心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招聘,提升基层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以随县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主导产业集群。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随州市众联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经验,积极发展农户+合作社、合作社+合作社的农业组织,实现规模化经营。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建立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10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中心,辐射带动20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18万农户,服务内容涵盖耕、种、防、收和冷链、仓储物流及电子商务等一体化服务。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在重点培育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企业的同时,积极培植产值超规模标准的食用菌、茶叶、粮油、食品加工等龙头企业。力争2025年,全县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5家、25家、50家和50家。

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体系。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发挥供销、邮政、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优势,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普惠式服务。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收储加工等系列化、专业化服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利益联结紧密度。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覆盖范围;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助、支付调度资金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深化与省农担公司开展的“政银担”合作模式,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参加水稻、小麦种植“基础险+大灾险”,扩大覆盖范围。

专栏3.2  十四五”农业产业建设重点项目

⒈农业产业园区综合体

(1)农业产业强镇

(2)随县种业创新提升工程建设项目

(3)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⒉粮食产业

(1)湖北省随县现代农业(优质粮)产业园

(2)优质粮加工仓储能力提升工程

⒊香菇产业

(1)随县香菇产业园

(2)随县香菇智慧交易城项目

(3)香菇技术研究院项目

(4)香菇等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⒋油茶产业

(1)油茶精炼项目

(2)随县国家现代农业(茶业)产业园

(3)油用牡丹加工项目

⒌林果产业

(1)随县果蔬食品现代产业园

(2)随县桃子现代产业园

⒍畜禽产业

(1)生猪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与冷链物流产业链项目

(2)畜牧智能化生态养猪项目

(3)随县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随县畜禽运输清洗消毒中心建设项目

(5)枣北黄牛原种扩繁基地建设项目

(6)土鸡孵化基地改扩建项目

⒎农业耕地红线保护

(1)县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2)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3)随县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程

三、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电商服务业。支持食用菌、汽车及零部件等骨干企业建立在线采购、在线交易、支付结算、物流配送服务等。鼓励农村电商、物流、商贸、邮政等社会资源合作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继续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工作,推进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建设,支持电商产业园建设。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鄂北临空经济区建设,设置临空经济区,建设口岸、物流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加快全县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与农产品加工相关冷链物流基地储备建设工程,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及销售体系。加快对全县农贸市场及菜市场的改造升级,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新鲜度和安全性等方面的高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提升应急农产品物资储备能力,优化区域布局,构建满足突发事件应对需要、统一高效协同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支持食用菌等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规范提升批发零售业。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畅通农村商贸渠道,加强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网上购物、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多领域、多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便利店等业态进社区,规范和拓展代收费、代收货等便民服务。推广使用智能包裹柜、智能快件箱。加强对乡村食品、饮料、生活用品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和有毒食品监控力度,确实保障产品安全。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完善服务设施,加强服务规范,多渠道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助餐助行、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领域养老服务的发展。积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紧急呼叫、健康咨询、物品代购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四、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

全力创建“荆楚文旅名县”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文化内涵、创建特色品牌、提升服务品质、创新营销方式等措施,确保2021年顺利通过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2022年顺利通过“荆楚文旅名县”验收。

持续发展全域旅游。按照“一核一廊一带一片区”的全域旅游规划布局,逐步将随县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一核:以炎帝故里为核心,打造“拜祖文化游”。一廊:随南“百里画廊”。以大洪山为依托,以澴潭、均川、洪山、三里岗、柳林为片区,将交通、景点、产业、生态环境和乡土风味等优质旅游要素串连起来,打造“度假养生游”。一带:环桐柏山风光带。以万和、太白顶、淮河、小林、草店、殷店为一带,以四十里冲为核心区,复原淮源祖街,打造“探险体验游”。一片区:随中乡村旅游示范片区。以尚市、唐县镇、万福店、吴山、安居、新街、高城为片区,打造“乡村休闲游”。积极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韵”建设,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引导洪山镇温泉村、澴潭镇柏树湾村、尚市镇群金村、草店镇车云山村等创建省级旅游名村(荆楚文旅名村),引导洪山镇、淮河镇创建省级旅游名镇(荆楚文旅名镇)。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着力建设具有自然人文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和知名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骨干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着力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依托随县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重点开发建设炎帝文化产业园、鄂国故都文化产业园、明玉珍故居文化产业园、随县抱朴谷中医养生产业园。新建中华农耕博物馆暨随县博物馆,大力发展文物博览及其相关产业。

——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继续提档升级现有成熟景区,支持炎帝故里创建5A级景区,建成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指导西游记漂流、西游记公园等景区全面提升改造,不断丰富产品业态。

炎帝故里文旅类项目:重点推进炎帝文化旅游区、香菇文化产业博览园、农耕文化产业园,航空小镇、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兰博园、华夏文化古街等项目建设。

度假养生旅游类项目:重点推进西游记公园、大洪山琵琶湖风景区(地质公园)、抱朴谷中医养生产业园、映天池长寿谷、云峰山万亩茶园、车云山茶园、澴潭油茶国家公园、“神农红”红酒庄园、洪山温泉小镇等项目建设。

探险体验旅游类项目:重点推进西游记漂流、桐柏山太白顶、七尖峰森林公园、神农部落、八访涧等项目建设。

乡村休闲旅游类项目:重点推进唐镇华宝山、尚市桃花园、神农牡丹谷、安居九街十八巷、吴山铁山红叶、四十里冲等项目建设。

红色旅游类项目:重点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随县段、李家沟桐柏军区政治部旧址、江汉军区司令部旧址、红色文化廉政教育基地等项目建设。

——打造新型商业旅游服务区。以封江服务区、澴潭九里岗服务区为试点,综合运用我县资源优势,尝试突破原有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在满足基本服务基础上开发出新的集自驾旅游、娱乐休闲、自然观光、文化美食等因素为一体的新型商业旅游综合服务区。

——培育重点文旅企业。出台文旅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大力实施文旅优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发挥西游神话世界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大对民营和中小微文旅企业支持力度。加大产业招商和产业推介活动,大力引进和积极培育一批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和知名文化旅游企业。

——营销知名文旅品牌。整合文旅资源,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重点打造“炎帝神农”“淮河源头”“随县香菇”“梦幻西游”等文化旅游品牌。加大推广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慧旅游平台,通过线上网络直播与线下旅游推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增强随县文旅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拜祖人文游、休闲度假游、探险体验游、绿色田园游和红色教育游五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影响力及知名度。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办好炎帝文化庙会、桃花文化旅游节等文旅节会,高标准建设炎帝故里文化旅游区、长征文化公园。依托炎帝故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打造“炎帝文化全域研学旅行目的地”。依托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平台,以深厚历史文化、优质旅游景区、良好城镇环境,持续增强城镇的资源吸引力、集聚力、承载力,将随县打造成为文旅融合的高地、旅游打卡的目的地。

加快旅游产业区域联动。加大与武汉、孝感、襄阳、十堰等省内城市及河南南阳、信阳等省外城市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加强随县北部的桐柏山旅游区、西游记漂流、抱朴谷与河南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的跨省域整合联动。加强洪山镇、三里岗镇与京山县绿林镇、三阳镇的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大洪山区域一体化开发。加强柳林镇明玉珍故里与洛阳镇千年银杏谷景区、九口堰新四军五师旧址的整合联动。

专栏3.3“十四五”服务业与文旅重点项目

⒈服务业

(1)电商产业园项目

(2)楚北公铁联运物流园项目

2.旅游项目

(1)田王寨文化旅游项目

(2)九街十八巷古街保护项目太白顶八访涧景区开发项目

(3)随县民俗文化(村)示范项目

(4)随县鄂国故都文化产业园

(5)柯家寨古村落修复工程项目

(6)湖北神农航天体验园项目

(7)车云山滑翔伞项目

(8)西游记公园东西区升级改造建设项目

(9)随县国家矿山公园

(10)琵琶湖地质旅游示范景区

(11)善溪谷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12)淮源生态文化旅游区(淮源国家乡村公园)

(13)七尖峰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项目

(14)铁山红叶生态旅游区

(15)樱花廊道建设项目

(16)炎帝紫薇园、神农兰花博览园

(17)神农寨旅游观光项目

(18)澴潭油茶国家公园

(19)养生产业园中医药康养小镇项目

(20)长寿谷康养项目

(21)兰花交易市场项目

(22)群金村-华宝山田园综合体

(23)环潭田园综合体

(24)东润紫海田园综合体

(25)神农部落旅游项目

(26)原石部落旅游项目

(27)西游记漂流景区提档升级暨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引导基地项目

(28)明月谷旅游度假综合体暨明玉珍故里4A景区创建项目

(29)封江服务区、澴潭九里岗服务区建设

第四章推进城乡融合 打造美丽宜居新随县

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新随县。

一、优化随县空间布局

主动服务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和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随州“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在大局全局中找准极点、在高质量发展中释放极能,深度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接随州主城区,推动一体化发展,在“两翼驱动”北部阵列上找准位置,在“汉襄肱骨”中担起重任,打造东承武汉、西接襄阳的关键节点。

完善城镇空间布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融入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随州“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发挥厉山核心城镇功能,加快建设县城的行政、产业、文化等功能区域,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镇。依托区位、资源、技术等优势,推动洪山镇城镇化、产业化、工业化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洪山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淮河、小林省际边贸口子镇与中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工业、旅游等资源整合,实现与周边省市交通互联、产业互补、文化互融、商贸互通、生态互建的融合发展格局。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园区落实到具体空间,并明确发展的主导产业。构筑三大产业经济区即中部经济区、北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

中部经济区:区域范围包括厉山、高城、新街、尚市、唐镇、万福店、均川、安居镇。片区中心为县城(厉山),主要发展商贸综合服务、旅游、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加工,纺织服装加工、特色旅游观光农业。

北部经济区:区域范围包括吴山、万和、太白顶、殷店、草店、小林、淮河。片区中心为殷店。主要发展石材、旅游、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

南部经济区:区域范围包括洪山、澴潭、三里岗、柳林。片区中心为洪山。主要发展食用菌研发加工、旅游。

二、完善县城功能建设

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县城所在厉山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打造功能完善、空间有序、品位高雅、形象臻美的城镇。做好智慧县城规划,高起点打造智慧县城,利用国家政策做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着重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排水防涝设施等各个方面补短板,提升县城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厉山老城区、新厉山城区之间的深度融合。统筹新老城区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开放利用,强化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功能配套互补,加大㵐水河流域治理力度,以㵐水河为主轴打造两岸风光带,生活性服务区、商务中心区、行政服务区,县城建设面逐渐北移,鼓励乡村居民移居县城。

提升县城向县域的网络渗透能力。推进县城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县城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借助县城辐射作用,以中心镇和特色镇、沿国道城镇带为重点,加快形成县城与镇村联动的网络状城镇化格局,构建县域范围内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县域交通的通达性,特别是优先打造连接县域交通的主干道路,使镇村更好地承接县城的经济辐射和产业带动,以此支撑县城与镇村的联系,形成“以城带镇、以镇连村、县域联动、互融一体”的发展格局。同时,重点推动城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广播电视、环境卫生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向镇村延伸,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营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因地制宜培育镇村专业市场,发展联通县内外的市场网路,促进县域商贸活跃发展,以市场能力建设为重点,牵引县域农工商贸及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厉山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节点,积极探索城镇经营市场化、产业化、特色化、生活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中心城镇的核心作用,高规格打造有机农产品种植区、加工区和农产品贸易市场,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发展,高标准配套城镇生活功能,打造安居乐业、产城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新城镇。通过加大随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力度、建设大型食用菌等农产品市场、做大湖北裕国菇业有限公司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力带动产城融合发展。

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向县城和中心镇延伸覆盖,提升县城光纤宽带接入速率,布局建设物联网。部署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等感知终端,推进市玫公用设施智能化。整合市场监管、环境监管、 应急管理、治安防控等事项,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云上政务",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整合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信息数据系统,建设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便捷化。

专栏4.2 县城建设重点项目

(1)随县农贸市场建设

(2)随县城区公厕建设

(3)随县安置房建设工程及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4)随县城镇背街小巷综合整治

(5)西气东输分输站项目

(6)铁路涵洞5处

(7)随县新城区路网(二期)工程

(8)随县行政中心路网(三期)道路工程

(9)随县2020年城区市政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0)随县行政中心路网(四期)工程

(11)昕融城二区、随县碧桂园、外滩壹号等房地产开发项目

(12)香菇智慧城配套道路建设项目

(13)随县烈山河西路西侧绿带工程(文体局-橡皮坝)

(14)随县烈山湖东路东侧绿化景观工程(随县一中至烈山湖大桥)

(15)随县㵐水河水生态综合治理烈山湖大桥东端两侧绿化景观项目   (厉山大道与烈山湖东路节点)

(16)随县姜水河二期景观绿化

(17)随县项目建设资源保障配套工程(厉山、尚市)

三、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新基建同步实施,融合镇域经济和城镇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

打造多点发力的镇域经济。实施县域经济“补短板”工程,镇域经济“小老虎”策略,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玲珑小市”。鼓励和引导各镇以资源特色,培育和壮大乡镇工业园区。支持各镇村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培育发展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有潜力的主导产业,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镇域经济多点发力,全域发展食用菌、香稻、油料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经济,支持以洪山、草店、淮河为重点,建成以中兴食品、神农茶叶、云雾山茶厂为依托的有机茶加工出口园区,形成茶叶产业带;以尚市、万福店、唐镇、洪山、澴潭、三里岗、小林、万和、淮河、草店为重点,推广林果种植及加工技术,形成水果产业带;以安居、唐镇、厉山为重点,形成特色蔬菜产业带;以万和、厉山、均川、新街为重点,沿炎帝大道、惠兰谷、新316国道,形成苗木花卉产业带;以三里岗、澴潭、淮河、高城为重点,发挥中药资源优势,形成中药材产业带;以吴山、万和为重点,打造石材循环利用产业园;以殷店、吴山、万和为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带;以均川、柳林、安居为重点,打造专用汽车走廊。

增强特色小镇承载力度。充分发挥随县各乡镇特点,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殷店镇、草店镇、小林镇、淮河镇与淮河经济带相邻区域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促进公路、铁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高标准推进县城、淮河源特色小镇、航空小镇、香菇小镇、温泉小镇、高铁小镇等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支持18个乡镇的镇区提档升级,全力补齐发展短板,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资源布局,增强综合承载力、吸引力,加强特色小镇与毗邻城市的公共服务衔接共享,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引导城市功能和人口向特色小镇聚集。

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八大专项整治提升行动”,加快转变城市管理方式,巩固深化集镇环境整治成果,加快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建设,探索开展联合执法,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镇建设,构筑地理信息、智能交通、社会治安等一体的智能化数字系统。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使兼业人口城乡流动和定居更趋合理。逐步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放宽县城和集镇落户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实施有利于新市民在城镇安居的住房制度改革。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等方式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保障。

专栏4.2 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

1.公益性

(1)各乡镇农贸市场建设

(2)乡镇公厕新建、改建

2基础设施建设

(1)洪山镇桂花街棚户区改造项目

(2)淮河源特色小镇、航空小镇、香菇小镇、温泉小镇、高铁小镇等建设

(3)18个乡镇镇区提档升级工程

(4)城市管理智慧化改造及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5)随县县城高架桥公共停车场项目

第五章实施乡村振兴 建设富饶美丽新农村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围绕优化乡村发展格局,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推进随南环线(新街-安居-均川-柳林-三里岗-洪山-澴潭-安居-新街)、随中示范线(炎帝大道-G316-万福店农场)、随中旅游线(厉山-尚市-唐镇-吴山-万福店)、随北示范线(高城-殷店-草店-小林-淮河)、随北旅游线(随岳高速天河口出口-万和-太白顶景区)共五条示范带创建工作,力争到2025年累计创建52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28个整治村。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聚集农村低收入人口,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拓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建立脱贫成效动态监测机制。建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动态监测机制,及时了解脱贫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核查,及时发现,及时帮持,动态清零。

筑牢返贫致贫防线。持续压实责任,严格落实五年过渡期“四个不摘”的工作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加强宣传引导,坚持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建立起社会参与、信息共享、精准长效的帮扶机制。

推进持续减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运用脱贫攻坚成功经验推动乡村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产业、组织、人才和项目等方面有效衔接。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加大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随县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2019—2023年)》,通过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创建,持续改善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互通、共建共享。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有机结合,巩固“村村通客车”成果,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长效管养机制。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持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解决全县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建造与改造升级,提高供电质量。规范村组杆线布局,逐步解决空中“蜘蛛网”问题。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污水处理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村庄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等防灾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共建共享”,持续完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养老、体育等设施,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推进光纤宽带向自然村延伸、推进乡村物流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布局5G应用,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和网络应用程度,为农业生产、技术监控以及电子商务奠定基础。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推广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和软件的应用,大幅提高生产决策效率,实现精细化种养、集约化生产,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挖掘现代化农业潜能。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重点在食用菌、香稻、生猪养殖等领域推广AI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种养殖技术,助力传统农牧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三、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围绕随县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产业、食用菌产业、茶叶产业、蔬菜产业、木本油料产业、药材产业,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延伸做长农产品精深加工链,重点支持农字号企业壮大变强,力争每年新增一家全国农业化农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农户增收。推进“农业+旅游”,拓展推动旅游要素向乡村聚集,通过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旅游线路,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强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培养乡村发展带头人,留住本土优秀人才,引进外来适用人才。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吸引创业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建立“十百千”人才支撑体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持。加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力度。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着力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突出产业导向,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计划,创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农民培训和学历教育贯通培养。加强镇(场)农技、农机、畜牧等中心负责人轮训和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农村人才发现、培养、评价、激励机制。

强化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多元化服务体系。以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发挥供销、邮政、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优势,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普惠式服务。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种、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配方施肥、农机作业、收储加工等系列化、专业化服务。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县域内金融机构在农村布局设点,提供信贷服务;扩大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覆盖范围;采取财政贴息、财政补助、支付调度资金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参加水稻、小麦种植“基础险+大灾险”,扩大覆盖范围;开展香菇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

四、完善乡村治理方式

构建乡村建设要素。着力实施“六有”工程,即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两委班子,推广澴潭柏树湾村、万福店凤凰山村经验,积极发挥村两委“领头雁”作用 ;有一个以上的乡贤能人带动,推广万和邱家大湾村、均川龙泉村经验,吸纳乡贤能人反哺桑梓支持家乡建设;有一个以上龙头企业引领,推广三里岗吉祥寺村、洪山温泉村经验,促进农旅产业集聚发展;有一个以上特色产业支撑,推广尚市群金村、高城梅子沟村经验,鼓励各村培育1至2个支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有一个以上优势资源挖掘,推广唐镇华宝山村、柳林双利村经验,引导各村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有一个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广淮河龙泉村、厉山双寨村依托高速出口、绕城路交通条件,促进乡村发展。通过重点带动全局、示范促进整体,带动全县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加强村级自治能力和自治体系建设。加强村级自治能力建设。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组织、指导、协调、宣传作用,建强队伍、服务群众。健全村(居)民自治制度。坚持村务、政务、财务“四议两公开”,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议事、民主监督在内的各项村级管理制度,强化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卫生监督理事会、乡风建设理事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等作用。加强城乡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平台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继续推进乡风文明“1234”工程,总结推广示范村、样板村优秀做法与经验,引导全县各村深入实践、拓展“一约二会三评四队”工作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水平。继续开展好“文明结对共建共享”活动。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想道德、文化阵地、村居环境、志愿服务、创建载体等共建活动,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进一步深化文明实践试点建设。充分发挥各地文明实践所(站)、各级志愿服务队作用,深入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专栏5 乡村振兴发展重点项目

(1)随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推进项目

(2)随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3)美丽乡村连线成片创建项目

(4)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创建项目

(5)随县乡村绿化美化建设项目

(6)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7)厕所革命整村推进

(8)随县乡镇规划区人居环境改造项目

(9)随县临高速公路和高铁农户房屋包装改造项目

(10)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第六章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综合服务新水平

构建与“襄十随神”城市群及周边区域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提高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水平,强化能源保障,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

扩大随县县城中心城区辐射范围,着力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作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着力构建内外相通的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随县将以国省干道及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建设和提档升级为主要任务,围绕相关规划中的公路网布局,构建随县公路网骨架系统。

——加快提升干线公路等级。围绕优化国省道、干线公路和重要城镇出入口的通行能力,重点推进G316随县尚市至随阳店段一级化改造,G346安居镇肖家店至车岗段改建及澴潭、洪山、澴潭镇柳林河绕镇段改造,G240柳林至周家湾段改造及小林、草店、殷店、高城、均川等绕镇段改建,S264县城区至安居高铁站快速连接线及万均线绕镇段改造、S328天河口高速口至太白顶道路提档升级及殷店镇、万和镇、太白顶绕镇段改建,S333周新线改建、S263柳林镇区至随岳高速出口改建等,形成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与高速公路互补的复合型通道。

——推进农村公路质量提升。着力改善重要县乡道通行条件,畅通农村公路主骨架,重点推进淮河至随阳店、唐县至洪山、柳林至洪山、吴山至新城公路工程建设,实现乡镇间循环畅通,增强相邻乡镇间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大力推进20户以下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及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实现村级道路由树形结构向网化结构转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创建力度,研究制定激励政策,鼓励随县和各乡镇积极创建省级示范,实现“以点带面”模范示范效应。实施危桥改造工程,围绕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实施危桥改造150座、渡改桥1800米。

——大力发展旅游公路网络。结合随县旅游发展相关规划,按照随县《关于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的决定》精神,围绕“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重点支持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富集乡镇道路完善。完善“一心三环”全域旅游格局,大力推进随县旅游公路中环线、北环线建设,通过旅游公路、自行车道、人行步道、串联各个环线自然与人文景观,实现全域旅游与文化、体育的深度融合。围绕“融通鄂豫”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北部的太白顶旅游区、淮河旅游区与河南桐柏山旅游区以及南部的洪山镇旅游区、柳林旅游区与钟祥市旅游区、京山县旅游区等互联互通,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加快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建设。以县城区为中心,以主干公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支点,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主管、市场主营”的思路,打通县城与各镇之间客运网络,逐步形成县、镇、村、湾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设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增强县城影响力。

加快推进铁路专线建设。围绕创建“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石材绿色循环产业园”目标,推动吴山至随阳店铁路专用线及石材物流园项目建设,减少石材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和道路的破坏,不断优化产业运输环境。积极推进宁西铁路小厉复线建设,打通重型货运通道,打造鄂北物流中心。

加快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做好随州支线机场——厉山机场改扩建,蔚蓝龙脉支线机场、蔚蓝航校飞行培训基地等建设,完善航线运输网络,重点布局发展飞机4S店、直升机过站、托管维护服务,同时,提供应急救灾、飞行员培训、空中拍摄、巡查、商业飞行表演和观光旅游等服务。

专栏6.1  交通建设重点项目

⒈过境公路交通

(1)G234 洪山绕城段改扩建工程

(2)G240 绕城段升级改造工程

(3)G346 绕城段升级改造工程

(4)S333 三里岗镇改建工程

(5)S264 相关路段绕城段改扩建工程

(6)S328 殷店段改扩建工程

(7)S264 安居高铁站至随县城区新建工程

(8)S328 天河口高速口至太白顶提档升级工程

(9)信阳至荆门高速随县段

⒉县域快速通道交通网与站点建设

(1)随中、随北南旅游环线

(2)随县安居客运站(综枢)

(3)吴万公路

(4)随州至随县快速公交系统(BRT)项目

(5)随县镇区市政路网扩建项目

(6)随县快速交通示范工程

(7)蔚蓝龙脉支线机场与随县高铁站连接线

(8)随州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随县片区厥水河西岸(厉山至封江段)道路工程

(9)随县姜水河二期道路工程

(10)随县厉山大道西延长线增补道路工程

(11)随县城南二路增补道路

⒊乡村道路建设

(1)随县农村公路改造项目

(2)随县农村环线公路及通村通组道路建设项目

(3)随县“美丽农村路”创建项目

⒋桥梁建设

(1)随县危桥和渡改桥改造项目

5.铁路专线建设

(1)吴山至随阳店铁路专用线

(2)宁西铁路小厉复线

6.机场建设

(1)蔚蓝龙脉支线机场

(2)厉山通用机场

二、完善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工作方针,围绕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深入落实《随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3年)纲要》精神,大力实施防洪减灾、饮水安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治理与保护等项目。着力解决城市供水设施能力不足、管网老旧、供水管网漏损率高、备用水源地不足、抗旱保收能力差等问题,建成较高水平的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农村水利工程体系、水管理服务体系和水利发展支撑体系。

围绕全县防汛抗旱、农村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短板,启动水利和防灾体系补短板工程。大力实施河道治理和河道疏浚工程,对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加固治理,对重点山洪沟进行整治。着力提升水利工程防洪抗旱能力,进一步完善汉江、淮河及支流防洪工程体系,确保重点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达到10—30年一遇,主要湖泊防洪标准达到10—50年一遇;新增城镇供水能力,不断优化全县水资源配置格局;进一步增强重点易涝地区排涝能力,改善、新增灌溉面积,提高灌区现代化水平;新增或改善农村供水人口35万人,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河道治理工程。对随县水功能区划国控、省控4个考核断面,县域内府澴河、漂水、㵐水、淮河流域进行水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持续推进中小河流开展整治(包括厉山镇姜水河,府澴河安居镇区段、澴潭镇区段、洪山镇区段,均水三里岗镇区段,柳林镇古城河,漂水高城镇区段,溠水新街镇区段,双河小林镇区段,三夹河新城段),堤防加固及岸坡护砌102千米,疏挖清障54.4千米;大力实施新城河、安全河等10条山洪沟治理,加固堤防62千米。

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黑屋湾水库、封江口水库和罗河水库,沙河口等46座小一型及50座小二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

农村水利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全县各大中小型水库渠系硬化,对水库灌区实施节水配套和改造工程,确保农业生产用水,保障粮食安全。

骨干水源工程。针对县内黑屋湾水库、封江口水库、吴山水库、天河口水库、鲁城河水库、唐河水库等七个大中型水库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配合推进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实施均水、浪河、溠水、㵐水、漂水五大水系和大洪山水库、罗河水库等水系连通工程,同时加大对淮河源头等流域保护。

城乡供水工程。实施“建大提中并小”战略,以新建万吨级水厂、改造提升现有镇级水厂、和并网村级水厂为依托,促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规模化发展。建设澴潭镇、柳林镇、小林镇等乡镇水厂;实施殷店镇、唐镇、柳林镇等18个镇区管网改造或管网延伸工程;对全县80余座小型水厂进行水质水量提升。进一步完善供水运营体系,增强运营管护能力,推行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县公司工程“同网、同质、同价”,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供水保证率9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通过实施随南、随北、随中自来水厂新建、改扩建和合并工程,新建水厂2座、改建水厂1座、扩建水厂3座,并配套铺设改造自来水管网,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专栏6.2  水利建设重点项目

⒈水利建设

(1)黑屋湾水库、封江口水库、罗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沙河口等46座小一型及50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3)新城河(栗河)、安全河(栗树河)、柳林河(雁子河)、刘家河、 三合河(三合店河)、黑龙河(万福店河)、柳林小流域、红卫河、杨树河、    三道河治理工程

(4)太平隧洞项目

(5)随县中小河流治理工程

(6)随县乡镇饮用水提档升级工程

(7)随县城镇排水防涝工程

(8)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县段)水质保障项目

(9)随县水源地保护工程

(10)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项目

⒉水厂与供水管网

(1)澴潭镇、柳林镇、小林镇等水厂改造工程

(2)殷店镇、唐镇、柳林镇等18个镇区管网改造或管网延伸工程

(3)全县80余座小型水厂改造提升工程

(4)随县北岗新区供水管网改造扩建工程

⒊农业用水

(1)随县大中小水库灌区节水配套与改造工程

三、加快开发区园区建设

坚持开发区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领头羊”的地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动项目建设。以开发区为载体,通过建立税收等收益分享机制,引导各镇(场)招商引资项目到开发区落户,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高地,努力把县经济开发区建成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地、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推动开发区二期建设。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修改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启动新316国道以东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创新科技产业园、农产品双创孵化园等项目建设,力争十四五末期园区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

加大“七通一平”力度。不断提升开发区基础设施的档次和水平。完善开发区路网结构,加大开发区水电气管网建设力度,实现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搭建优质平台,切实增强园区开发建设的承载力。实施随县经济开发区城市道路与铁路立交桥建设工程。

建设开发区综合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立足主导产业,引进、培育、发展一批专利代理、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技术培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开发区大中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查新站点、专利数据检索服务平台、“创新驿站”等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科技信息和资源共享。

专栏6.3  “十四五”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随县经济开发区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随县经济开发区创新科技产业园项目

(3)随县经济开发区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竹林湾路(开发区2-1#到2-6#路)建设工程项目

(4)随县经济开发区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林场路(汉丹铁路-㵐水河堤)改造工程项目

(5)随县经济开发区星炬社区排水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项目

(6)随县经济开发区城市道路与铁路立交桥建设工程项目

(7)随县经济开发区星炬七组排水明渠建设工程项目

(8)随县经济开发区农产品双创孵化园建设项目

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部署5G网络,加大5G基站建设力度,逐步实现5G网络城乡全覆盖。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统筹布局制造、农业、交通、医疗、教育、消防安全、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5G应用。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基建支撑能力。

专栏6.4“十四五”随县新基建重点项目

(1)随县移动5G网络建设工程

(2)随县电信5G网络建设项目

(3)随县铁塔5G网络建设配套项目

(4)智慧随县大数据及应用一体化平台

(5)随县城建数字档案馆工程

五、健全能源体系建设

坚持能源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保持新能源在全省的优势地位,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着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着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随县经济开发区及其他工业园区、重大项目用电需求和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配套供电设施建设,加快配电网提档升级。加快推进“气化随县”建设,延伸天然气管道,实施18个镇场镇区“气化”全覆盖。

继续保持新能源优势。积极推进随北地区低丘岗地光能和风能资源利用,依托随州电厂,不断优化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布局,在随北、随中有条件地方发展风电、农光互补、风光互补等新能源,持续保持全县新能源优势。加快推进随州万福店60MWp农光互补地面光伏发电项目、随县洪山镇15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齐星集团随县沙岗50MWp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华润风电装备制造项目。

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项目。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40000台、太阳能路灯5000盏、生物质气化炉5000台。

专栏6.5  “十四五”随县能源重点项目

⒈电力

(1)随州万福店60MWp农光互补地面光伏发电项目

(2)随县佳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澴潭镇15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站

(3)随县洪山镇15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4)齐星集团随县万和50MWp农光互补光伏电站

(5)随县燃气储备及分输建设项目

(6)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

(7)尚市镇牡丹园150MWp农光互补光伏项目

(8)华润风电装备制造项目

(9)新城区110KV变电站项目

⒉天然气

(1)随县天然气管网改扩建工程

(2)18个镇场镇区气化全覆盖

七章坚持生态优先 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绿色是随县的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切实把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价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红线,实施生态保护和治理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随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随县。

一、构建生态保护安全格局

以创建国家级与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契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及生态区位,合理规划全县生态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以 “两屏、三区、五廊” (两屏:桐柏山-大别山生态屏障、大洪山生态屏障。三区:随北桐柏山生态水源涵养区、随南洪山山地生态保育区、随中城镇生态协调发展区。五廊:均水、浪河、溠水、㵐水、漂水)为一体的生态网络体系。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持续推进植树造林行动。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坚持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并举,持续开展精准灭荒重大行动,实行专业队造林、兵团式作战,在全县重点区域继续实施森林绿化、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实施桐柏山生态屏障工程;随县白冠长尾稚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快森林资源检测系统和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湿地保护力度。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以推进随县淮河水源地保护、淮河和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及上游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为重点,扎实推进淮河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对县域石材矿山开展生态修复,重点对吴山、万和所有石材矿山开采区域内的平台、边坡进行覆土、复绿,对矿区进行清理整形,打造绿色生态示范矿区。

专栏7.1 “十四五”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重点项目

(1)随县“精准灭荒”提升工程

(2)随县古树名木保护及古群落建设

(3)随县白冠长尾稚保护

(4)随县长江防护林工程

(5)随县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及森林防火预警指挥中心建设

(6)随县无人机基地及GPS巡护系统建设

(7)随县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建设

(8)随县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9)石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工程

(10)封江口国家湿地公园 

(11)淮河国家湿地公园

(12)石材矿山(吴山+万和)生态修复项目

(13)随县生态修复工程

二、强化污染防治治理

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系,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终端处理设施,杜绝原生垃圾直接填埋;加快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完善医疗废物收转运设施;建立工业废渣、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老旧电器等回收及再生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禁止乱扔乱倒乱放乱推乱烧,损害生态环境,养成公民做随县生态文明人的习惯,全面推动绿色随县生态发展。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以初步建立覆盖随县及各镇建成区的空气自动监测网络体系为抓手,开展PM2.5监测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加强推动工业企业改造升级,强力推进农村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全县空气质量不断改善提升。重点推动桐柏山-大别山生态屏障工程、鄂北岗地生态保护圈建设工程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强力推进土壤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推进覆盖随县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染行业企业(含工业园区)及周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采矿区及周边、固废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及周边等区域布设风险点位,增加特征污染物监测项目,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实施土壤污染分类防治,推广应用重金属污染和有机污染等土壤修复技术。推动随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

常抓不懈治理好水环境、倡导水文明。统筹规划随县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水源地水质、地下水环境质量、水生生物等监测和评价,建成覆盖随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涢水流域跨界和入河口考核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满足重要水体环境质量考核与预警需要,促进地域间的合作共治。突出源头治理,加强流域治理,建设河岸防护林带进行生态护坡护岸。重点实施淮河源头水生态保护治理,随州市㵐水、涢水随县段综合治理,随县溠水流域(万福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采砂迹地生态修复。开展小水电专项整治,对琵琶湖细鳞斜颌鲴、溠水河黑屋湾段翘嘴鲌禁止捕捞、严禁电鱼。 

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能力。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支管网和入户管网等配套管网建设,提高管网收集能力。积极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改造和老旧管网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探索污水处理厂市场运营有效模式,激发污水处理厂活力,促进污水处理厂发挥最大减排效益。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工业用水综合利用率,实施工业节水和治污工程,强化企业节水技术改造,不断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农业用水效益,重点推动随县中部灌溉等建设工程,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农业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倡导生活节水,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定额管理,缓解城乡供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强随县城乡供水管网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大力推广新型节水器具、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节水措施,提高居民的节水能力。

专栏7.2  “十四五”强化污染防治治理重点项目

(1)随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2)乡镇居民生活污水接户管网二期工程

(3)环潭郧阳污水处理厂建设

(4)洪山双河污水处理厂建设

(5)殷店岩子河污水处理厂建设

(6)县城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7)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县段)水质保障项目

(8)随县溠水流域(万福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9)随州市涢水流域随县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10)随州市㵐水流域随县段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11)淮河源头水生态保护治理项目

(12)姜水河及淮河源湿地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覆盖随县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循环经济发展,构建生态农业、工业等循环产业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能力,积极延伸生态产业链、产品链、废物利用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推进项目及产品间的物质循环利用,形成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互利共生、上下游联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模式。

建立循环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重点围绕食用菌和石材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

建立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加大石材园区石材尾料、锯泥锯粉资源利用,实现矿产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延伸全县石材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建成高质量、高效益、低能耗、零污染的精深循环产业链。

鼓励和支持食用菌生产者实现食用菌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食用菌菌袋等废弃料的回收及零污染再利用机制,广泛利用棉籽壳、稻草、秸杆和食用菌栽培废料发展草腐菌,缓解菌林矛盾,确保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建设农业废弃生物质回收转化生物气、生物肥综合利用项目,对农林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锯木屑、修剪下来的树枝、棉籽壳等)的使用量平均每年增加10%,2025年总量达到70多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50%。

专栏7.3“十四五”资源节约与利用重点项目

(1)绿色矿业示范区建设

(2)石材固废综合利用项目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4)生态循环农业循环利用

(5)废旧轮胎电瓶电池液无公害化利用项目

(6)随县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示范工程

(7)随县废旧汽车拆解、回收利用无害处置保障工程

八章增进民生福祉 实现社会服务新突破

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原则,围绕就业、就学、就医、社保等民生问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民生投入有新提高,努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大力推动就业创业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家庭农场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落实融资支持和用工鼓励政策。严格落实就业创业培训补贴发放标准,鼓励和引导更多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提升职业技能。加大中小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建设,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和完善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完善失业监测统计和预警机制。

统筹重点群体就业。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加强工资保障。以筹建随县就业技能训练中心、随县就业和社会保障网络平台为基础,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等系列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鼓励和引导辖区入驻企业优先录用县域内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强化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商务、外事、公安、人社等部门做好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进一步促进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与劳务基地、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劳务人员输出,提升就业率。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坚持广覆盖、促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创业再就业政策,以创业培训促进再就业,扩大失业金支出范围,提高失业基金补助标准。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基本养老关系转接政策措施。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范围,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统一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医保目录、定点医药机构管理以及起付线标准、最高支付限额等确定办法。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参保人群分类保障,待遇与缴费挂钩。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将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强化基本医疗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衔接,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建立贫困群众重特大疾病用药依申请救助机制,着力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着力规范统一政策、基金支付范围和标准,实施公平适度保障。纠正过度保障和保障不足问题。推进医疗保障综合信息化平台建设、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医保服务中心经办业务用房,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服务,开展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支持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和慈善事业发展。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协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民政低保、临时救助同其他部门住房、教育、医疗救助等救助政策的有效衔接。

——改善养老托育设施。加快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医养结合养老等社会事业。在人口稠密的城乡社区建设老人互助照料中心,配备护理型床位和基础设施,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在家庭照护为主、托育补充前提下,大力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综合性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

——健全妇女儿童保障体系。加强困境儿童保障,稳步提高孤儿基本生活费。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健全儿童收养体系,着力提升儿童福利院设施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水平。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加快随县流浪乞讨应急保护中心建设,不断优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温馨的临时救助服务。

——启动残疾人两补提标工作,推动建立补贴标准动态适时调整机制。依托和整合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工作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试点工作。建设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因地制宜配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完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妥善处理基本殡葬服务与非基本殡葬服务的关系,保障和改善基本殡葬服务。面向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城乡困难群众提供公共基本殡葬需求。科学规划乡镇、村级公益性公墓布局,有序推进镇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力度,树立厚养薄葬文明殡葬新风,推进县殡仪馆及配套城市公益性公墓项目建设。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加强党对城乡社区的领导,为适应乡镇工作特点和便民服务需要,推动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社会组织制度、社会组织发展格局。有序发展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优化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更加便民。

保障县域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持续开展消防救援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行动,强化平战结合,建立森林火灾扑救、水域救援、山岳救援、化工灾害处置4支专业队,有效防范化解重大消防安全风险。有效落实“消防安全三个责任”,重点推进“公共消防安全四个提升”,全面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重点在万和镇、洪山镇新建两座消防站,以县消防救援大队为依托,打造“一主、两翼、三救援”基地,形成消防救援力量合理布局,最大限度保卫县域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专栏8.1“十四五”社会民生建设重点项目

⒈民生服务能力提升

(1)随县就业实训基地

(2)随县互联网+智慧养老项目

(3)随县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服务中心项目

(4)随县民生大数据中心

(5)随县婚姻家庭服务中心项目

(6)县医疗保障信息化平台建设

(7)随县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

(8)随县烈士纪念园项目

⒉社会救助

(1)随县精神智障福利院

(2)随县流浪乞讨应急保护中心项目

(3)随县留守妇女儿童关爱保护中心项目

(4)随县残疾人康复、托养和就业培训综合中心

(5)随县留守老人互助照料中心

⒊康养产业

(1)随县炎帝福寿老年公寓

(2)随县神农药食同源康养院

(3)随县失能老人康养院

(4)随县烈山惠民养护院

(5)随县日间照料中心项目

(6)随县医养结合示范服务中心项目

⒋殡葬

(1)随县殡仪馆

(2)随县公益性陵园

(3)随县绿色节地殡葬陵园

三、加快发展科教事业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启动公办幼儿园教师招聘,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水平。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规定,根据人口增长趋势扩大镇(场)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在县城区域新(改)建1-2所县直公办幼儿园。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普惠性幼儿园,使普惠性幼儿园儿童占比达到80%以上。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教师“县管校聘”,加大农村学校教师招聘力度,确保每年补充教师不低于200名。加强“两类”学校短板建设,改善和提升教学和生活设施,逐步完成镇直学校标准化运动场和乡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改扩建1所县直九年一贯制学校,增加学位1200个,以适应县城发展需求。

推进高中教育协调特色发展。在改扩建现有2所高中的基础上,完善高中学校布局,在县城新建1所办学规模达2700人的普通高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动民办神农国际学校高中部建设。多渠道引进高中教师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推进特殊教育完备性发展。加大特殊教育学校基础建设投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特殊教育教学、管理和保障机制,提升特殊教育办学质量水平。

推进职业教育本科教育融通融合发展。完善中职学校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引进专业技能教师。加大中职教育财政投入,回购民办“随县允升职业技术学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湖北文旅学院的建设,促进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围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科技人才实用技术培训班等主题活动,整合利用科学文化资源,促进公共科学素质和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形成全县共同关心科学素质工作的良好氛围。

专栏8.2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⒈学前教育

(1)随县县直中心幼儿园建设

(2)各镇(场)公办幼儿园新建项目

⒉中小学教育

(1)随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宿舍、综合楼、操场及看台、教学楼建设

(2)随县第二高级中学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和教学楼建设

(3)随县普通高级中学建设项目

(4)随县烈山湖学校建设项目

(5)万和镇小建设项目

3.职业教育

(1)随县烈山惠民高级技工学校

(2)炎帝社工学校

4.高等教育

(1)湖北文旅学院建设项目

四、推进“健康随县”建设

全面实施健康随县战略,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健康随县”建设为主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国家、省级卫生镇,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分级诊疗制度,着力让群众“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了病”,切实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健全医疗卫生设施。推进县城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省会城市医疗卫生设施统筹布局和衔接配合。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含中医院)提标改造,完善县级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机构,补齐业务用房面积缺口。以急诊、住院、医技科室为重点增加业务用房并配备必要设备,增强传染病科室诊疗能力、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提升重症监护室(ICU)救治能力,增加重要医疗物资储备,预留应急空间、强化平战结合。重点实施随县二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随县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大楼、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随县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随县卫健系统周转房建设项目、随县卫健系统新建及改扩建医疗业务用房项目。

推进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推进县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现场处毁等设施设备。完善县级妇幼卫生健康服务机构,补齐业务用房面积缺口。改造或新建大型公共设施时,应使之具备短期内改建为“方舱医院”或应急避难场所的条件,满足救灾应急需要。发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全县打造“30分钟急救圈”。县急救中心建立独立的“120”指挥中心,按照一定的服务半径建立直属急救站点,配置一定数量的救护车辆。

加强基层防控体系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为全县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移动医疗卫生服务车和远程视频终端、生化分析仪、胸片(DR)、彩超等常规医疗设备,强化预检分诊、隔离观察、协同转运、应急处置等功能。为全县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智能健康服务包。所有车载设备、医疗设备、智能服务包与县级医院联通,实现“乡村检查、县级诊断”,加大村医培训和引进力度,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卫生室建设。

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功能。探索建立贫困群众重特大疾病用药依申请救助机制,着力减轻大病患者、困难群众医疗负担。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着力规范统一政策、基金支付范围和标准,实施公平适度保障。纠正过度保障和保障不足问题。

加强重大疫情信息平台建设。充分运用5G、区块链等技术,建设中部地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构建重大疫情信息平台,推进与电子政务、公安、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的信息对接。重点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提升项目,随县卫健系统传染病区建设项目。

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老年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体系。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

大力传播健康知识。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栏、电子屏,以及走上街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引导全县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健康观念,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力推进“健康随县”建设。

到2025年,每千人病床数达到5.6张,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65元。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签约服务农村达90%以上,社区达80%以上。

专栏8.3“十四五”健康随县重点项目

1.医院建设

(1)随县人民医院外科住院大楼、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设项目

(2)随县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

(3)随县吴山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

(4)随县三里岗镇卫生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

(5)随县卫健系统医养结合疗养院建设项目

(6)随县卫健系统周转房建设项目

(7)随县卫健系统传染病区建设项目

(8)随县卫健系统新建及改扩建医疗业务用房项目

2.医院软实力提升

(1)随县医疗智慧化改造项目

(2)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建设项目

(3)随县二级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九章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文化软实力新高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县文化软实力,全面建成文化强县。

一、提升城乡文明水平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教育引导,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突出实践养成,打造叫得响、推得开、富有特色的实践品牌,总结好志愿服务工作的经验做法,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突出典型示范,广泛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突出文化滋养,深入挖掘炎帝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中的优秀成分,讲好随县故事,展现随县的良好形象,增强随县人民的文化凝聚力。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突出网络引导,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文明用网,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突出制度保障,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之中,提高人民群众自律意识。

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深化环境秩序整治、提升县域文明指数上下功夫,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用绣花功夫绣出整洁、有序、美丽、宜居的随县新形象,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力推动文明村镇达标创建、提质扩量,突出乡风文明和农村环境整治,在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移风易俗上下功夫,到“十四五”末,实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达到60%以上。扩大文明单位创建覆盖面,加强创建过程管理,建立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机制,坚决杜绝“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一劳永逸思想。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突出师德建设和学生品德建设,选树师德标兵、最美教师、最美学生、新时代好少年,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清理、净化。扎实推动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强化资源统筹,建好基本阵地,整合党建、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资源,建设面向群众、服务群众、联络群众的统一阵地。突出专业实用,建强志愿队伍,加快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心—所—站”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组建“1+8+N”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库。对接群众需求,搭建活动载体,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做到“民呼我应、马上就办”,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二、推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影、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发展,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提升文艺水平,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坚持送文化下乡、送文化进景区等活动,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县融媒体中心的硬件设施、宣传发布平台和新闻采编队伍建设,打造随县强大的宣传矩阵。不断强化与省、市广播电视台、报社、网站等上级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与省台素材稿件传送直通渠道,确保外宣稿件数量大幅度提升。进一步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做到人岗高度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和新闻发布质量。充分利用好新建的演播厅,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提升新闻发布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化媒体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

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乡统筹、普遍性等原则,按照县有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镇有站(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有点(基层服务点)的要求,建成县、镇、村三级设施配套齐全、线上线下联动、覆盖全县的三级综合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融媒体、微信、微博)。以创建第三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实现行政村(社区)文体广场全覆盖。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成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总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启动公共文化云等数字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全县、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不断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到2025年,全县所有乡镇均建有符合省定建设标准和功能的综合文化站;所有行政村(居委会)设有文化活动室(中心)。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社区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笼式足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抓好体育场馆的运营开放工作,探索市场化运营方式,实现体育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抓实文化惠民工程。继续抓好农家书屋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电影“一月一村一场电影”工程。继续推进“村村响”设备的改造升级和发射塔配套设施建设。办好戏曲进校园、进乡村,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系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完成体育惠民“百千万”工程。落实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推进基层文化场馆建设,创新文化惠民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体验活动,将全民阅读活动与“三下乡”活动结合,稳步提升全民阅读的积极性。积极完善全民阅读保障机制,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全年化、常态化、制度化。

抓实文体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文体人才,加强对基层文体干部、业余文体骨干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建立文化领域的激励制度,表扬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营造尊重创造、尊重文化、尊重文体工作者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弘扬炎帝精神,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不断丰富“随县精神”内涵,凝聚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加强区域文体活动品牌建设。依托“炎帝文化庙会”品牌,继续发扬光大“义阳大鼓”,以及流传民间甚广的“打硪号子”、“九莲灯”、“采莲船”、“板凳龙”和久负盛名的“三独”歌舞等剧目;继续办好“炎帝文化庙会”“桃花文化旅游节”和“一镇一品文化节”,加强城乡文化结对交流。推进随县民俗文化(村)示范项目,促进随县农旅融合的升级发展。

加强文物保护和开发力度。构建合理有效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完善市县级文化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做好戴家仓屋、李家沟桐柏军区政治部旧址、汉江军区司令部旧址的文物本体修缮和“安居遗址”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工作。积极申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专栏9 随县“十四五”文化体育重点项目

1.场馆建设

(1)随县文化馆

(2)随县图书馆

(3)随县博物馆

(4)随县游泳馆

(5)随县体育场

(6)洪山镇体育公园

2.主体建设

(1)广播电视服务业

十章创新社会治理 营造和谐稳定新环境

“十四五”时期,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原则,建立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平安随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舆情分析,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和应急快速响应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分类分级差异化管控,维护随县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和县委工作安排,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决定权、选举任免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推进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定期向人大报告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协调机制和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制度。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论证、评估、评议、听证制度。

充分发挥政治协商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探索建立“协商在一线”新机制,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优势和作用,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县工作体制机制。切实做好法治中国、法治社会的宣传和实施工作。力促县域内党政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落实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法治建设情况年度报告制度、重要法治决定和方案备案制度以及重要法治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对乡镇和县直单位法治工作的指导和督察。加强对县直单位法治工作的指导。

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完善权力清单动态管理,深化证明事项清理,持续开展“减政便民”和简政放权工作。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中介收费清理。做好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系统建设,推进行政执法网上办案,配合实现跨地区、跨部门执法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检查验收,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高危行业领域重点监管相结合,探索联合惩戒和“红黑名单”制度。推动行政执法检查评估。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监督行政执法,化解行政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与行政决策的作用,确保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开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旁听、点评“三合一”活动。

为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优质高效法治保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统筹各方力量做好专项法治保障。探索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包容审慎监管。开展政府违约失信问题整治,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涉企政策制定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法治体检”服务民营企业常态化制度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党建引领,完善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着眼“平时好用、战时管用”,以完善“三个组织体制”为抓手,整合盘活基层社会治理存量资源,全面培育壮大多元主体,因地制宜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加快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完善“三个组织体制”。完善社区和农村组织体制: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与农村组织建设,将“支部建在网格上”,以“网格+党员中心户”服务模式,不断完善党建工作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拓展组织功能,把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定责在“网”内,有效实现基层组织工作、服务联系群众工作、社区治理工作、精神文明工作等在网格内的整合,将组织功能覆盖到网格内,让党员有作用发挥的平台,带领群众网格共治,做到情况掌握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工作推动在网格,有效促进和提高集体自治水平。

完善基层综治中心组织体制:统筹公安派出所、社区与乡镇警务站、司法所、法庭等基层政法资源,以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的方式,打造矛盾纠纷化解全流程链条,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能力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

建设社区和乡镇综合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布局社区和乡镇综合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城镇居民全覆盖。统筹卫生、就业、社保、文体、退役军人服务、儿童关爱保护等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以及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推进家政等便民服务进社区,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美好服务站。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源头治理机制。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防患未然,力求用最少成本和代价解决问题,把小矛盾小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大问题大风险解决在县域。创新系统治理机制。坚持党的领导,统筹政府、社会、市场各方力量,强化全要素协作配合,形成覆盖全面、触角灵敏、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的治理工作格局。创新全程治理机制。重视推进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下“绣花”功夫,把每个环节的工作做扎实、做到位。创新依法治理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导基层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

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全方位社会治理。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制定县直机关普法责任清单。抓好国家工作人员和青少年学法用法。开展青少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动。落实社会矛盾排查预警、社会治安防控、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访议解”、“逢四说事”、“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等活动。加强乡镇政法办、综治中心建设,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法律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清单。推进解决执行难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多部门多地区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金融监管和执法检查职能,完善信息收集、风险排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实施金融风险全链条管理。

三、全力维护公共安全

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推进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提升应急处置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建设基层应急指挥系统,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推进重点领域隐患治理,提升全民整体安全素质,加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及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应急实战能力。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着力点,健全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保障系统,推进应急物资建设和管理,建设适应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和救助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以推进地方安全发展为目标,强化风险排查治理预防机制,守牢安全生产底线,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抓好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推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坚持安全发展,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措施,建立全覆盖、无缝隙安全生产与物流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重视社会舆情分析,构建立体化、数字化和应急快速响应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全面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纵深掘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持续稳定。稳妥推进县、乡、村综治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强化网络公共安全能力保障。加快完善基层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用好大数据,加强对基层各类风险隐患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切实做到矛盾风险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加强社会治理要素的精细化管理,做到一网全覆盖。

大力开展双拥工作。坚持党管武装,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完善双拥工作领导机制,创新双拥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创建双拥模范县,支持随州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认真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和军休人员安置工作,全面健全政策扶持就业、培训促进就业与重点安置、自主就业、推荐就业相配套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

专栏10 “十四五”社会治理建设重点项目

⒈社会治理技术能力提升

(1)随县公安局立体化智慧防控系统

(2)随县政务服务大厅县、镇、村三级新建及智能化改造项目

(3)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勘查设计及工程治理

⒉社会治理物资资源保障

(1)原粮仓、成品粮仓新建项目

(2)大米生产线改扩建、成品粮准低温仓改造项目

(3)应急加工、配送项目

(4)县救灾减灾物资储备中心

⒊社会治理场所建设

(1)随县灾害预警及应急救助能力体系建设项目

(2)随县社会综合治理便民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3)基层市场监管所业务用房建设项目

(4)12315申投诉指挥中心业务用房建设

(5)随县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

(6)随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7)随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8)县消防应急救援项目

(9)随县公安局警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0)随县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

第十一章强化保障措施 确保规划高质量实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

本规划纲要主要体现政府战略意图、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是未来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强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将其作为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安排重大项目的重要依据。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等相互融合,重点加强基础数据、规模、布局、时序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发展

“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各地、各部门应最大限度聚合各方面力量,为实现我县“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坚强保障。同时,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共同为全县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三、加强资金保障

进一步扩大“十四五期间”的立项争资规模,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策划包装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投资计划。用好用足党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力争更多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层面规划。

注重全县建设资金与重大项目的统筹平衡,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增加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政府投资规模。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投资的带动效应,发行专项债券,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全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中心镇建设、城市有机更新等领域的投资建设。

四、加强监督评估

明确政府目标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纲要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内的任务,是政府对全县人民的庄严承诺,要加强责任分工和督促检查,做好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要科学引导市场行为,落实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大数据库,有效整合互联网数据和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反映规划实施情况,为科学评估提供支撑。创新评估方式,做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县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需要对纲要进行调整时,按程序报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加强规划实施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发挥各项政策的互补性和协同性,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把各项政策的目标都统一到发展目标上来,努力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为规划实施编织一张坚实的“安全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