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担当挽危澜 奋力追赶争百强
  • 来源:
  • 编辑:
  • 发布时间:2022-05-24
  • 【字体:    

——2021年度随县县域经济考核情况分析报告

3月31日,省发改委、省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结果,随县在二类县(市)中的位次由2020年度的第20位退至第22位。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分析位次结果,审视严峻形势

(一)考核位次变动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省统计局关于2021年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情况的通报》公布的结果,2021年度二类县(市)考核排位如下表:

2021年是新的《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方案(试行)》的第一年,2020年度二类县(市)排名前两位的宜都、枣阳划入一类县(市、区),2021年度二类县(市)减至25个。

从位次变动情况看,随县综合得分71.64分,综合排名第22位,较2020年后退2位(若去掉宜都、枣阳因素,实际后退了4位)。2020年排在我县前面第15-19位的县市,其中广水强势上升7位至第8位,进入第一方阵,公安上升5位居第11位,石首上升3位居第16位,云梦保持第17位不变,洪湖下降5位退至第23位;2020年排在我县后面第21-25位的县市,2021年全部实现进位并反超我县,其中阳新县追赶势头最为强劲,大幅上升10位一举突破至第13位,成为二类县市进位最多的县。

总体来看,去除宜都、枣阳因素,进位的县市有12个,退位的县市有11个,位次不变的县市仅2个,各县市争相进位、你追我赶的态势非常激烈,特别是第11-20位中,历年进位和退位最多的县市大多在此区间产生。随县曾经可追可及的广水、公安等已渐行渐远,曾经将随县作为标兵的阳新、监利等已经反超,不进则退,发展比别人慢也退,随县目前已退无可退。

(二)大类指标位次情况

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由2020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活力后劲、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共五大类,优化调整为综合质效、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共六大类。因类别变化较大,故位次情况不适宜与上年度进行纵向比较。

2021年度,随县六大类考核指标得分及位次情况分别为:综合质效类得40.2分,占第21位;创新发展类得3.02分,占第23位;协调发展类得6.73分,占第14位;绿色发展类得7.65分,占第1位;开放发展类得6.41分,占第4位;共享发展类得7.83分,占第24位。

从六大类指标位次情况看,我县虽然在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两大类指标优势明显,但在考核权重占比近六成的综合质效,以及创新发展和共享发展三个大类指标上短板凸显,是随县退位且排名靠后的最主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小类指标位次情况

42项小类考核指标中,有19项为优化调整后的新指标,只有23项可与上年度位次进行比较。

1.可比较的23项指标位次表现为“14升3平6降”。

①14项指标合计上升105位。其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上升17位,地方税收占地方预算收入比重增减幅度、金融信用环境指数分别上升17位,招商引资内资完成额上升8位,工业投资比重上升7位,人均GDP、2020年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分别上升4位,实际利用外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上升3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上升2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升1位。

②3项指标位次保持不变。分别为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地方税收占地方预算收入比重。

③6项指标合计下降42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19位,GDP增速下降15位,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下降4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减幅度下降2位,人均GDP增速、就业及社保综合指数下降1位。

23项可比较指标虽然升多降少,但排名前10位的指标7个,11-15位的指标1个,15-20位的指标8个,20位后的指标7个,多数指标排名靠后。

2.优化调整后的19项新指标位次情况。

①排名前10位的12项指标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数、森林蓄积量列第1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森林覆盖率列第2位,出口总额列第3位,招商引资增速列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列第6位,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增减幅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指数列第7位,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占支出比重增减幅度列第8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减幅度列第9位。

②排名10位以后的7项指标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列第15位,亩产论英雄绩效列第20位,工业投资比重增减幅度、基本医疗保险评价指数列第21位,当年新增四上企业数量、出口总额增速列第22位,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列第23位。

总体来看,42项小类指标中,我县排在前10位的指标19个,11-15位的指标5个,16-20位的指标6个,20位后的指标12个。虽然1-15位的指标居多,但从各指标推算的权重以及位次分布情况看(见表4),综合质效类权重高达58%,其中18项小类指标平均每个权重3.2%,其余五大类合计权重42%,24项小类指标平均每个权重1.7%。综合质效类的小类指标权重是其他小类指标两倍以上,而我县15位以后的小类指标有一半在综合质效类,是大幅拉低我县考核位次的关键。

二、对标“三百”县市,加压奋起直追

《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要求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三百”战略,即提升“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梯队县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成全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湖北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二类县市中“百强冲刺”梯队的有松滋市(1位)、当阳市(2位)、赤壁市(3位)、钟祥市(6位)、京山市(12位),“百强储备”梯队的有宜城市(4位)、谷城县(5位)、老河口市(7位)、广水市(8位)、公安县(11位)、阳新县(13位)、武穴市(14位)。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版图、产业版图、要素版图正在深刻演变和调整重塑,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态势,随县必须正视差距并敢于向先进看齐、向高手叫板、向顶级进军,思想破冰才能奋起直追。

对比12个“三百”县市42项小类指标数据,随县优势指标有18个,分别是森林蓄积量(1位)、森林覆盖率(2位)、文化和旅游发展指数(1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2位)、出口总额(3位)、城镇化率及增减幅度(3位)、人均GDP增速(5位)、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5位)、万元GDP能耗降低率(6位)、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指数(7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位)、实际利用外资(7位)、工业技改投资比重增幅(7位)、地方预算收入占支出比重增幅(8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幅(9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位)、工业投资比重(11位)。随县发展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总量落后。随县GDP总量为279.76亿元,比12个“三百”县市中位数407亿元低127亿元,按照随县近几年GDP增量测算,追赶最低的阳新也需2年以上;人均GDP为4.38万元,比“三百”县市中位数7.44万元低3.06万元。

(二)发展速度偏低。随县GDP增速11.3%,比“三百”县市中位数13.4%低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7.6%,比“三百”县市中位数12.6%低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7.5%,比“三百”县市中位数26.5%低9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速12.4%,比“三百”县市中位数39.3%低26.9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8.9%,比“三百”县市中位数13.1%低4.2个百分点。

(三)发展质量不高。随县“亩产论英雄”绩效指数62.71,比“三百”县市中位数70.76低8.05;地方税收占地方预算收入比重70.97%,比“三百”县市中位数77.42%低6.45个百分点;

(四)发展后劲不强。随县新增“四上”企业35个,比“三百”县市中位数67个少32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2.18亿元,比“三百”县市中位数130.82亿元低58.64亿元;工业投资比重同比减少6.3%,比“三百”县市中位数低4.2个百分点,加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二类县市下游水平,充分表明随县目前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其产生的蝴蝶效应导致产业发展、企业规模扩大和税收增长等明显受阻。

(五)创新步伐较慢。随县工业技改投资比重18%,比“三百”县市中位数45.3%低27.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综合指数(2020年)为76.5,比“三百”县市中位数84.8低8.3,该指数主要由高新技术企业贡献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两项指标测算,我县2019-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09亿元、32.65亿元、35.88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11.14%、13.05%、12.8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产业层次不高、产业效益偏低,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问题突出,县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难以形成市场占有率高和科技含量高的优势品牌产品,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还没有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六)要素供给不足。一是人才供给不足。2021年随县户籍人口89.89万人,常住人口63.96万人,净流出25.93万人,是全省外流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外流人口导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0.72%,比“三百”县市中位数53.66%低12.94个百分点;外流人口以高学历和青壮年为主,导致常住人口收入水平较低,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1万元、1.99万元,比“三百”县市中位数3.76万元、2.18万元分别低0.65万元、0.19万元;收入水平不高进而影响我县就业和社保综合指数、基本医疗保险评价指数两项指标排名倒数。二是金融要素供给不足。随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从侧面说明我县现代金融服务滞后,融资渠道单一、小额贷款利率高、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2021年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43.9%,低于全省存贷比47.6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存贷比10.7个百分点。三是土地要素供给不足。随县“亩产论英雄”绩效指数排名靠后,说明我县产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助推器,仍存在着重圈地、轻规划,重集聚、轻集群,重硬件、轻机制,重约束、轻运营等突出问题。上述三类要素的供给不足,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县域经济发展。

三、思想破冰引领,加快发展突围

县域经济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个老课题,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随县的必破之题、必过之关。存在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存在差距而不自知,无视差距、无动于衷,或者面对差距束手无策。我们必须在客观认清自身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宏观经济形势,抢抓区域协同发展先机,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一方面,纵观发展大势,我县既面临着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等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机遇;但同时,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我们也面临先发县市更多更大的区域竞争、虹吸效应、通道效应,作为后发地区想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取得更大突破也面临着更多难题。因此,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随县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但挑战依然艰巨。另一方面,展望发展未来,当前宏观经济形势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之弦越来越紧、肩上之责越来越重,发展的压力也在持续增大。与此同时,随县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偏低既是短板也是潜力,流出的20余万劳动力以及生态资源、特色农产品等都是未来随县发展的空间和基础。对此,我们必须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强烈忧患意识和“奋勇争先、跨越赶超”的担当精神,瞄准“争创中部百强县”的发展目标,以钉钉子的精神、实干笃行的姿态、只争朝夕的劲头,全力争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增长极。

(一)思想启动,不断提升先进理念引领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除了发展经济,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没有任何后路可退。全县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谋发展,树立接续奋斗、拼搏赶超、真抓实干的工作理念,用好思想破冰这把“金钥匙”,在深入学习、树牢新发展理念中思想破冰,在外出考察、对标先进中思想破冰,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中思想破冰,以能顶、能扛、能担当,敢冲、敢试、敢闯的精气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随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拉动,不断强化发展支撑力。要明确主导产业,围绕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着力培育壮大县主导产业、镇特色产业、村特色产品的发展格局。要抓住重要载体,工业方面要以产业集聚区和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产业集聚区的升级版、先进制造业的“领军旗舰”,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农业方面要以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建设“随州现代农港”,着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的随县样板;服务业方面要以打造“两地三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县域服务业提档升级。要抓龙头企业带动,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大企业培育行动,着力引进打造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抓好新经济,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积极培育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

(三)开放带动,不断注入发展活力。切实增强开放意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国家、省战略规划叠加优势,站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大视野下,选择县域产业发展路径,使出拼劲、韧劲、巧劲开展招商引资,以主导产业吸引配套产业,以配套产业支撑主导产业,构建开放的县域产业体系。拓宽招才引智视野,搭建乡情引才聚才平台,打造“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特色品牌,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县籍在外高层次人才和跟踪服务制度。实施回归工程,出台系列政策,吸引人才回乡,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通过回归工程形成县域内土地、人才、资金、产业汇聚。

(四)创新驱动,不断聚集经济发展的爆发力。要不断完善政府投入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配合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让产业园区成为县域创新发展的抓手,加快县域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县域创新人才引进,优化县域科技创新服务,引导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培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五)城乡互动,不断汇集县域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着眼于随县县域广、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发展不充分的区域特征和阶段特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做强县城这个“龙头”,做实特色镇这个“节点”,做优美丽乡村这个“腹地”,依据要素禀赋差异,科学布局区域产业,引导要素优化配置,构建形成以串珠成带的融合发展格局,抢抓加大“新基建”投资的重大政策机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县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